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2型糖尿病
治疗
疗效
摘要:
目的:观察合并T2DM的BPH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LUTS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血糖的控制情况,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自2022年09月-2023年09月期间,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合并T2DM的BPH患者。将1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药物组(63例)及手术组(46例),对照组予以等待观察、药物治疗组予以单独应用坦索罗辛或坦索罗辛联合非那雄胺治疗、手术治疗组予以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于基线及第12周完成一般情况(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重、BMI等)、BPH症状严重程度(包括IPSS评分、QOL评分、尿流率检查等)、血糖控制情况(包括FPG、Hb A1c等)及睡眠、心理情况(包括PSQI、SAS评分、SD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应用IBM 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基线情况比较:随访12周后,前列腺体积三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对照组前列腺体积小于药物治疗组患者,药物治疗组患者小于手术治疗组。三组年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TC、TG、ALT、AST、肌酐、尿素氮、PSA、FPG、Hb A1c、IPSS、QOL评分、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等基本持平(P>0.05)。
***症状改善情况:随访12周后,药物组及手术组治疗前后的IPSS评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手术组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及手术组的QOL评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手术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及手术组的最大尿流率均较基线升高(P<0.05),升高幅度上手术组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及手术组的平均尿流率均较基线升高(P<0.05),手术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手术组的排尿量较基线水平升高(P<0.05),药物组的排尿量较基线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排尿量升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血糖控制情况:随访12周后,药物组及手术组的FPG均较基线下降(P<0.05),手术组下降的幅度大于药物组下降幅度(P<0.05)。药物组及手术组的Hb A1c均较基线下降(P<0.05),手术组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下降幅度(P<0.05)。
***、血压、心率、睡眠及心理变化情况:随访12周后,药物组的收缩压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的收缩压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药物组治疗后的舒张压较基线水平下降(P<0.05),手术组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和手术组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手术组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和手术组的焦虑量表评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手术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的抑郁量表评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手术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
5.不含抗雄药物组和抗雄药物组血糖控制和LUTS症状改善情况比较:随访12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的Hb A1c、IPSS无统计学差异(P>0.05)。
***症状改善情况与BMI、血压、心率、睡眠及心理变化情况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性:(1)ΔIPSS分别与ΔPSQI(P=0.000,B=0.156)、ΔSAS(P=0.000,B=0.689)、ΔSDS(P=0.000,B=0.515)、ΔHb A1c(P=0.004,B=0.006)呈正相关。(2)ΔIPSS(P=0.002,B=0.002)、ΔPSQI(P=0.000,B=0.067)、ΔSAS(P=0.007,B=0.003)、ΔSDS(P=0.004,B=0.017)与ΔHb A1c呈正相关。(3)自变量ΔIPSS(P=0.004)对因变量ΔHb A1c的直接效应为0.002,占总效应的33.33%,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ΔPSQI(P=0.000)、ΔSAS(P=0.007)、ΔSDS(P=0.004)对因变量ΔHb A1c的间接效应为0.0004,占总效应的66.67%。中介变量ΔPSQI、ΔSAS、ΔSDS在自变量ΔIPSS与因变量ΔHb A1c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ΔPSQI产生的中介效应最大。
7.不良反应:在随访期间,三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及死亡,药物治疗组共有4例(6%)出现性欲降低,共有4例(6%)出现急性尿潴留。手术组共有6例(13%)出现术后血尿,共有2例(4%)出现急性尿潴留。
结论:
1.在本研究中,对于合并T2DM的BPH患者,手术治疗对于BPH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加有效。
2.在本研究中,BPH患者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