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预测模型
尿流动力学
摘要:
背景: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引起老年男性慢性排尿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升。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and Resection of Prostate,TUERP)是近年来治疗BPH的新兴术式,相较于传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TUERP利用电切鞘模拟手指沿着前列腺外科包膜将组织剜除,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出血问题,并且可以更彻底地切除前列腺外科包膜内组织,从而大幅降低再次手术的概率。然而,尽管TUERP相对于TURP具备多项优势,但是其术后短期尿失禁发生率仍高于TURP,这依然是当前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在如何更有效地预防TUERP术后短期尿失禁的发生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以提供患者个体化、精确的治疗方案。
目的:
分析BPH患者接受TUERP术后短期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其发生风险,以更有效地预防术后尿失禁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泌尿外科237例行TUERP的BPH患者的资料,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根据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尿失禁组和尿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相关参数,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数据二分类后运用R语言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校正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DCA曲线,分别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稳定性、校准度、实用性。
结果:
1.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的有180例患者。其中未发生短期尿失禁的患者138例,发生短期尿失禁的患者42例,发生率为23.3%;术后1月内发生尿失禁并恢复尿控的患者29例,发生率为16.1%;术后1~3个月内发生尿失禁并恢复尿控的患者13例,发生率为7.2%。
2.单因素分析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膀胱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dex,BOOI)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膀胱不稳定收缩、总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 PSA)、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on Index,BCI)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OR=4.91)、前列腺体积(OR=2.77)、膀胱残余尿量(OR=3.33)和BOOI(OR=4.36)为TUERP术后发生短期尿失禁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而MUCP(OR=0.38)、膀胱顺应性(OR=0.22)为TUERP术后发生短期尿失禁的保护性因素(P<0.05)。
3.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可预测BPH患者行TUERP术后发生短期尿失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得到曲线下面积(AUC)为0.85,最佳阈值为0.199,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25和0.857,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bootstrep自助抽样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总体误差为0.03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统计量为9.34,P值为0.31,说明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校准度。DCA曲线展示出广泛的收益区间,验证了该预测模型具备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BOOI、前列腺体积和膀胱残余尿量为TUERP术后短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MUCP、膀胱顺应性为TUERP术后短期尿失禁的保护性因素。
2.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评估TUERP术后短期尿失禁方面展现出了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