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与中华文明》
信息型文本
人文地理学
翻译技巧
摘要: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见证着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的历史和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象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研究黄河文化,探索黄河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时代价值,日益成为各学科领域的一个热点。作为译者,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互鉴和学术交流,成为我们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为此,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黄河与中华文明》为翻译素材并对翻译重难点展开研讨。《黄河与中华文明》是一部在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运用准确科学的数据,生动形象的语言,系统讲述了黄河的地理、历史及文化,竭力呈现了全面而真实的中华民族母亲河。该文本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信息丰富,逻辑严谨,文辞鲜活,向读者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感受中国语言之美。本报告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分别在词汇、句式及篇章等三个层面探讨了不同翻译难点的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译者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运用直译、意译、加注等翻译方法,阐释了地理术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在句法层面,译者主要研究了连动句和散句的翻译,根据中英语言差异,运用顺译、拆译等翻译技巧,使译文自然地道,既符合译入语的句法规则,又保留原文的美感。在篇章层面,译者主要探讨了语篇的衔接问题,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入手,运用照应、连接等方法达到了衔接的目的,实现了译文的连贯。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分析此类文本的典型案例,译者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翻译技巧和策略,提升了自身翻译水平,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译者期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人文地理学这一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