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社会科学》
信息型文本
结构顺应论
长句的翻译
摘要: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原文选自美国科学院院士埃米利奥·莫兰(Emilio Moran)的《环境社会科学》(Environmental Social Science)一书。该书在环境社会科学这一主题下集中探究了人类与环境、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涵盖了多种跨学科理论,阐述了良善的环境决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该文本属于科技文本,行文严谨客观,因此作者在表述时多使用逻辑复杂的长句,且结合使用了形式主语、并列结构及圆周句结构,故翻译时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复杂的拆分、重组,以此使译文简练明了。
笔者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中的结构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对该书的第7、8章进行翻译实践。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源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长句层次和结构的异同,分析了源文本的内涵与译文的表达之间的匹配度,以确保译文的质量。笔者适当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源文本中的形式主语结构、并列结构及圆周句结构进行翻译,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汉语中无形式主语结构,且源文本中长句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常与汉语有较大差异,笔者依据结构顺应论对语义选择的要求,通过增译法将句子的真正主语还原于合理的位置,采用逆译法,改变原文语序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第二,源文本长句多呈现树状结构,而汉语多呈现竹状结构,笔者根据结构顺应论对句法的要求,采用顺译法将原文中的部分词句拆分,使译文表达完整通顺,采用省译法,注重化繁为简,让译文更加清晰、简洁;第三,圆周句结构中,句子结构的复合度高,句子成分的排序服务于内容的表达,与汉语表达逻辑有较大的差距,笔者结合结构顺应论对话语建构的要求,采用前置法来理清主句与修饰限定成分之间的关系,采用重组法,围绕句子的内在逻辑和表达重心,对其拆分翻译和重新排列,使译文表达更加流畅。
此外,本次翻译实践还有其特殊意义。从倡导环保的角度看,翻译环境社会科学类科技文本,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引导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从理论运用的角度看,该翻译实践可以验证结构顺应论对翻译信息型文本的指导作用。同时,该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从技巧和方法上为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