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苦乐参半》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技巧
摘要:
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苦乐参半:悲伤和渴望如何使我们完整》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作为翻译材料,讨论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处理此次英汉翻译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对等问题。源文本是一部散文作品。该书一半是回忆录,一半夹杂着对神经科学、流行心理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散文书籍。同时,本书介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属于李长栓所提到的“中间类型的文本”。在对源语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译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表达流畅、逻辑清晰的目标语文本,最大程度上实现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对等。本实践报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维度对译文进行案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直译、意译、音译、增译、重组等翻译技巧,准确传达源文本的思想,力求译文达到作者呼吁的效果。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散文文本的英汉翻译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词汇层面,对于等值词汇,译者可通过查阅词典直接翻译其在目的语的等值意思;而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要保留其文化内涵,可采用音译、意译或增译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如有必要可在脚注中解释相关背景知识。在句法层面,译者应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考虑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实现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转换和连贯。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并不矛盾,最大限度地追求形式对等也是实现功能对等的有效办法。在篇章层面,译文要着重强调连贯,语义连贯和形式连贯可使篇章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进行篇章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在译语语篇中重新构建具有同等价值的连贯结构,利用好指代、连词和词语衔接等办法,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有的连贯结构。此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还应注意语言在文本中的具体应用。相信本次翻译实践及实践报告对此后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工作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本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对报告的简要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报告的布局;第二章是翻译过程,包括翻译前、译中、译后;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主要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和发展,选择该理论的原因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在本次翻译中的应用;第四章是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帮助译者完成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