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寂寞的河
翻译美学理论
审美再现
翻译技巧
摘要:
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日本作家西条奈加所著时代小说《寂寞的河》(『心淋し川』)的第一章与第三章作为翻译文本,节选原文约3万字。该文本以江户时期千驮木町为舞台,描述了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文本着眼町人文化,聚焦江户百姓,故事真挚感人。该文本体裁为小说,根据卡塔琳娜·赖斯所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属于表情型文本。从语言特点来分析,该文本由6个短篇故事构成,语言婉转灵动、以景结情,故事情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文中涉及江户时期相关文化负载词、方言、言语游戏以及景色描写等。长短句式兼有,方言对话等多以短句为主,景色描写等多以长句为主。文中出现了双关、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故在进行翻译时应力求达到译文和原文有相似的形式和同等的美学效果。根据上述文本及语言特征,笔者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由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理论概述、案例分析以及结语五个章节构成。案例分析部分,笔者以形式系统方面和非形式系统方面的处理为例,分别运用了创造性叛逆、变译、直译加注、零翻译、解释性翻译、重组、活译、修辞性增译、减译、词义引申等翻译技巧来扫清读者阅读障碍,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整体流畅、通达,有可读性。力求最大限度再现原作风格的同时,达到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经笔者研究发现,翻译美学跨翻译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种领域。文学翻译的长足发展与翻译美学密不可分,要想翻译好文学类文本,就应提高自身审美素养,在充分把握原文审美信息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做到“择善从优”,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并巧妙运用代偿的方式实现审美再现。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向读者展示出江户时期的社会文化景象,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社会历史及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案例的处理,能为今后文学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