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功能对等
《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
藏族教育
翻译技巧
摘要:
本报告是汉英翻译项目报告。翻译材料选自巴登尼玛教授的《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第七章,第八章。《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属于非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具有信息性、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强调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等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不拘泥于语言层面和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应当采取变通手段,使目标语通顺、自然,传达准确真实的信息,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这些要求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相契合,因此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指导该文本翻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文化负载词和长难句是该文本的难点。如今中国恰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时期,中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西藏文化,因此本翻译报告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原文本特点和意义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展开实践和研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传递原文的含义,达到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求笔者立足原文,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将文化翻译到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研究表明:中英文在词法、句法、篇章三个层面有明显差异,因此笔者从这三个层次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是如何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并详细叙述了翻译中的思考、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的选择。首先,词法层面上,笔者使用音译,直译和加注的翻译技巧来处理文化负载词,多义词和地名。句法层面上,笔者运用改译,省略,整合,转译,拆分和重组的翻译技巧来处理长难句,短句和排比句。最后,在篇章层面上,笔者运用参考和衔接的翻译技巧来处理篇章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原文和作者,原文文本特色。第二部分说明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概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原则。第四部分阐述在该翻译理论指导下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该翻译项目心得及翻译研究的局限,对笔者今后从事的翻译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