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九歌》
巴斯奈特
文化翻译观
文化负载词
翻译方法
翻译技巧
摘要:
当下,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文化传播离不开典籍的译介。《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极具文学价值。楚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民俗、宗教巫术、天文地理等中华特色文化。典籍英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楚辞英译对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国内楚辞英译研究较多,以《离骚》英译研究居多,但《九歌》英译研究成果较少,而国外楚辞研究侧重于《离骚》和《九歌》。此外,在众多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中,有关《九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论文尝试从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九歌》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期望从内容上丰富《九歌》英译研究。
本论文选取《楚辞》中极具文化特色的篇章《九歌》的四个英译本,即霍克思、伟利、卓振英、许渊冲等四位翻译家的译本,分析这些译者处理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技巧,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九歌》中有哪些类型的文化负载词?(2)霍克思、伟利、卓振英、许渊冲《九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了哪些方法与技巧?(3)四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将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分析这些译者文化负载词英译优劣得失的依据和评价标准,研究他们是如何实现文化功能对等以实现跨文化交流,探索四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存在哪些差异,并尝试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发现,根据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九歌》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类。处理《九歌》中文化负载词时,四位译者实现的文化功能对等程度如下:卓振英为68.66%,许渊冲为68.66%,霍克思为80.65%,伟利为84.79%。四位译者在处理《九歌》文化负载词时,共采用了4种翻译方法和26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为异化、归化、中立翻译以及组合翻译。其中,所涉及的异化翻译技巧有4种,即仿译、音译、直译和仿译加音译。归化翻译技巧则有11种,包括抽象化翻译、增译、语义翻译、编译、创译、改译、语义翻译加增译、抽象化翻译加增译、创译加增译、语义翻译加编译、编译加增译。中立翻译技巧有3种,包括减译、具体化翻译和描述性翻译。组合翻译技巧则涉及8种,包括音译加增译、仿译加增译、直译加增译、直译加编译加音译、直译加编译、描述性翻译加增译、描述性翻译加音译、音译加直译加增译。就文化负载词总体英译情况来看,四位译者采用的归化翻译占比较大。其中,许渊冲采用归化翻译最多,约为其异化翻译的三倍。卓振英采用归化翻译的占比次之,是其异化翻译的两倍。霍克思采用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比例适宜。伟利采用归化翻译的比例最小,其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使用比例较为平衡。对比中西方译者发现,中方译者归化翻译倾向明显,而西方译者异化使用比例较大,归化与异化翻译比例协调。根据文化翻译观中的文化操控原则,时间、文化和权力,包括意识形态和诗学,都可操纵翻译的生产。研究发现,受时代、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影响,四位译者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方面产生差异。伟利处于传统汉学向学院派汉学过渡时期,更注重保留异域文化,且受到意象派运动影响,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翻译,吸纳新意象。霍克思作为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汉学家,注重译研结合,翻译更加具有学术性。此外,霍克思的翻译观,即忠实于原文又注重接受效果,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中国译者卓振英和许渊冲皆处于中国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大环境,受到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此外,卓振英和许渊冲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使用是其各自翻译观的实践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