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文学
翻译技巧
接受美学
《男孩之书》
摘要:
本次翻译实践选自美国作家凯瑟琳·吉尔伯特·默多克的儿童文学作品《男孩之书》(2018)中的9-14章。该书以欧洲的中世纪为背景,语言优美,文字通俗易懂,情节起伏精彩,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此次翻译实践旨在为中国儿童带来新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扩充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笔者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接受美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提出,关注读者在文学的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交互性。只有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作品才能被读者接受和理解,这样文本才能成为完整的文学作品。因为目标读者的特殊性,接受美学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鉴于儿童读者有限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特征等,从而使译文吸引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中增长知识。此次翻译实践报告找出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些难点,并提出自己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笔者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翻译中的一些例子从词汇、句法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探索该理论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在词汇层面,笔者选用了口语化的词汇、叠词和四字词语来增加文字的亲切感、音律美和文学性;在句法层面,笔者采用长句分割和句子重组的翻译策略,使句子自然流畅,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在文化层面,笔者考虑到儿童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于儿童理解,而对部分外来文化则采取异化的策略,一定程度上让读者了解文化多样性,开拓视野。本报告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和儿童文学翻译的结合得出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为今后翻译同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