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湿地文本
文本类型理论
交际翻译
翻译技巧
摘要:
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对维持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保护安庆当地湿地生态,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资助下,湿地专家朱文中和周立志对安庆本地沿江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进行了总结,并撰书《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该书共有十一个章节,三大部分,分别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与管理”。本翻译实践报告便是基于《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八章和第九章)所撰写。译者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翻译。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把文本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科技类文本,文中含有许多湿地相关的专业术语、长难句和无主句,语言具有准确、客观和正式的特点。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可知所选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经过对原文的阅读和分析,发现原文本的一些段落还存在吸引读者的意图,所以本文本也有呼唤功能。根据纽马克,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是比较符合所选文本的翻译方法。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词汇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译文的可读性以及文本的忠实性和可读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感染性和可读性,比如针对术语和流水句翻译的增译法,针对无主句翻译的被动语态,词性转换法,针对长难句的合译与分译法。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介绍了原文、翻译任务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阶段、译中阶段和译后阶段。在译前阶段,译者阅读并分析原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翻译工具;在译中阶段,译者总结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 Q和TMXMALL;在译后阶段,译者通过自我修订和交叉检查来检查译文。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探讨在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湿地文本汉英翻译的具体翻译技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次翻译报告的收获、不足和经验。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能够帮助指导湿地类文本英译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从而在译文中实现原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总结适用的翻译技巧,为其他中文湿地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