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深度翻译
熟语
显性深度翻译
隐性深度翻译
摘要:
汉语熟语作为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汉民族思维和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它信息容量丰富、内容深邃、形式简洁、堪称语言精华。在多数情况下,熟语本身意义的比喻用法使其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相符,在翻译成英语时不仅要求理解其语言上的意义,还要理解其使用场合的关联意义,即应注意切合语境,避免出现语体或感情色彩上的误译。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Kwane Anthony Appiah,1954-)于1993年提出了“深度翻译”这一翻译理论。深度翻译理论的实践要求是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添加脚注、注释、评注等方法,以便将文本置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和语言语境中。通过对话语语境、主体意图与情感表现的解读把文化差异作为一种文化现实保留在文本中,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并理解这些差异,从而自我再现民族文化。这种翻译理论使得读者了解原文化,并且激发其对原文化的尊重。本文以深度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汉语熟语中的惯用语、四字成语、谚语、歇后语为语料,探讨了尹邦彦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深度翻译策略的类别和方法,旨在归纳出适用于典籍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和方法。经过研究发现,尹邦彦翻译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译本中表现出明显的深度翻译倾向,文本内的显性深度翻译表现为用括号、破折号等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揭示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隐性深度翻译表现是在文中增加原文张有其意无其形的词汇,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深度翻译通过对话语语境、主体意图和情感表现的解读把文化差异作为一种文化现实保留在文本中,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并理解这些差异,从而自我再现民族文化。随着国际翻译研究的推进和“边缘文化”、“弱势文化”的加强,“深度翻译”必将得到翻译界的逐步认可和推广,并为各民族的文化再现提供更广阔的翻译和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