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电影
泰特勒三原则
翻译技巧
摘要:
研究中国电影的历史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事业发展和电影人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此次项目由导师介绍,受外文出版社委托,对丁亚平先生的书籍《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的第二章节进行初次翻译。根据知网数据,虽然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电影发展的书籍和文章,但目前与该类相关的翻译作品较少。随着中国国际力量的明显提升,翻译该书籍能够让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次翻译报告梳理和总结了笔译工作的全部过程。通过列举实例,分析修改过程,重点论述了在“泰特勒三原则”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词语,长难句,篇章风格三个方面所运用到的技巧与方法。除了一些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此次原文本还包含了中国早期电影人在艰难抗战岁月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由于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情感认知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做到“译文应完整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是最大的翻译难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出结论: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在于需要译者查阅积累专业知识,人物背景,文化差异;同时在翻译技巧的运用方面,鉴于1932到1937这段历史的独特性,在语言上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杂的情况,这种多变性需要译者根据原文的上下语境,包括故事发展,人物情感等,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此次翻译作品对研究相关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冲突,社会进程乃至国际电影史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对翻译相同题材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探索此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可以拓展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新篇章,电影历史类的翻译也将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