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上的古都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翻译技巧
摘要: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互鉴需在更高层次上展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都历史承载着文明的血脉,英译黄河古都的介绍性文本对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本翻译报告材料选自《黄河上的古都》一书,是由作者程遂营于2018年所著,全书共15章,约21万字。目前尚无英文译本。该书以黄河沿线的15座古都为主体,介绍古都的历史沿革、文化符号、名人轶事和其对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黄河上的古都》序言及第一章为翻译对象,原文本属于历史文化类文本,旨在使读者对古都临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原文本有如下特征:一方面,文中客观描述临淄历史名人轶事,主要以讲故事、传递史实信息为目的,属于信息型文本;另外,文中古籍引用、官职名称、典故等,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形式的译介和内容同样重要,属于表达型文本。原文以信息型文本为主,表达型文本为辅,因此笔者选用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
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述翻译项目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介绍译前准备、译中难点和译后审校工作;第三章选取典型案例,结合纽马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进行分析,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在词汇层面,对于书名,官职名称和典故,采用音译加注、意译、直译和释译的翻译方法;在句法层面,针对典籍引用句和中文连动句,笔者采用重组法、切分法、转换词性等翻译技巧以实现交际效果;在语篇层面,采用逻辑重组、指称照应等手段实现衔接与连贯。第四章总结翻译实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对历史文化类文本的翻译具有可行性,笔者反思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以后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