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莫言
《蛙》
葛浩文
前景化
摘要:
为了紧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小说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常见。近年来,中国作家的著作在西方世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而莫言的作品也被译成多种语言并相继在国外出版。莫言小说中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表现手法诙谐幽默,而其作品中朴实、方言气息浓郁的措辞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对于译者来说,想要再现莫言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并非易事;莫言的小说在英美等国受到大批读者的青睐,葛浩文功不可没。莫言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前景化语言,特别是方言熟语,小说《蛙》也不例外。人们在欣赏(视觉艺术)时把主要内容和背景区别开来的做法称为“前景化”,目的是为了凸显主要内容,使之成为前景。在以前的研究中,“前景化”理论和文体学、语言学的结合数见不鲜,而将“前景化”理论运用于翻译学的研究,特别是方言熟语的翻译研究却非常少见。本文运用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的“前景化”理论,剖析小说《蛙》中的方言熟语翻译。研究发现,小说《蛙》中主要有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和语域偏离等六种“质量前景化现象”和词句重复、段落平行等两种“数量前景化现象”。译者葛浩文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来翻译小说中的各种“质量前景化现象”和“数量前景化现象”,但对于部分词汇偏离的语言,他采用了意译法和对等译法,对于部分语法偏离的语言,采用了意译与抽象翻译结合的方法,对于部分语音、方言和语义偏离的语言,采用了意译法再现其前景化特征,对于部分语域偏离的语言,采用了增译法和对等译法,对于部分具有词汇重复特征的语言,采用了增译法突出译文中的前景化,对于原文中部分具有句法重复特征的语言,译者采用了转译法。本文运用前景化理论分析《蛙》中的方言熟语翻译,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蛙》的语言特征,更好地指导文学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