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民间故事》
功能对等
翻译技巧
文化词
摘要:
本翻译项目源文选自《中国民间故事》,该书记载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艺术世界,给人以深思。本次翻译实践共摘选了3篇故事作为源文进行英译,分别为《百鸟衣》《敬穷神》以及《狐狸媳妇》。节选故事中涵盖大量词汇、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等层面的翻译困难,例如词汇层面多使用宗教相关、古语词和地名相关的文化负载名词,多使用瞬间动词和多义动词,以及多使用四字格形容词;句法层面多使用无主句和主动句;篇章层面的名词重复现象和连词缺失现象颇多。许多翻译单位缺乏对应的英语表达,增添了翻译的难度。本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上述三篇民间故事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奈达认为功能对等旨在要求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文本的反应相似。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对等,基于此,他提出了翻译对等二层次,即“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前者要求译文读者和源文读者反应一致,后者要求译文读者和源文读者反应相似。奈达认为前者永远无法做到,后者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失部分信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笔者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层面的翻译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试图最大程度接近源文。词汇层面采取释义法、加注法、音译法、词类转换法等;句法层面采取语态转换法、增译法等;篇章层面采取省译法、替代法等。本报告共涵盖七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次翻译项目及源文,阐述了选择此项目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则是对译前、译中和译后的过程进行了说明;第三章分别阐述了国内关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的研究;第四章系统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主要思想;第五章从三个层面梳理了源文的语言特征;第六章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列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七章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收获的经验,并提出了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