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勇士》
汤婷婷
互文性
翻译技巧
互文重构
摘要:
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理论,它强调某一文本与其所改写、吸收、延伸的文本之间的关联。它诞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其所强调的文本可以是具体的语言文本,也可以指外部广阔的文化语境。随着互文性概念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互文性”已逐渐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它给传统的翻译观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从过去聚焦文本内部扩展到外部更为广阔的文本,从聚焦作者到作者身份的消解,以此来强调读者的个性化理解。
本文是基于美籍华裔女性作家汤婷婷所著《女勇士》的汉译本所展开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受到了国外读者的追捧,从而确立了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坛中的地位。汤婷婷通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将“我”听到的由父母讲述的中国故事和“我”所经历的华人生活融合,成功描绘出一个移民后代对中国的想象。她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民间的传统的人物故事进行了借用和改编,将其自身的想象与中国历史故事结合,以此来呈现出一种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讲述全新的美国神话。书中所讲的“中国故事”不仅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其译本在中国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笔者就选取了李剑波及陆承毅先生对该作品的汉译本作为文本分析对象,以互文性为理论支撑,分析译者如何在汉译过程中识别互文符号,接收到不同语境中的互文因素,并以读者为中心,在考虑读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传达出原文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借助互文性理论去发掘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更完整的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与暗示,带来符合目的语读者知识系统的译本。这时互文性给译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有助于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互文性文本中不同文化元素的阐释。笔者从译本出发,综合考虑了译本与原文本之间在跨语言、跨文化的文本转换中存在于主题、结构、语类三方面的互文关联,包括两个文本中文化意象、句法结构的对照,以及具体的文化负载词、习语的翻译处理。同时,笔者在对译本的解读下加以总结,从译本的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语类互文性的重构中归纳出相应的翻译实践技巧。
总之,本文试图将作为文本理论的互文性理论借鉴到翻译研究中,将译本与英语原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尝试帮助这类美籍华裔文学作品更好的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深思和探讨中国译者在应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时应该采取何种的翻译技巧。翻译是一项不同文本间产生关联的活动,将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验证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评估翻译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启发译者的翻译实践。因此,本文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既致力于分析译本中对原文互文要素的翻译,评估译本的翻译效果;也借助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对译本中具体存在的互文重构现象进行说明,为今后译者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能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提供了一点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