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翻译规范
葛浩文
翻译观
《生死疲劳》
熟语翻译
摘要:
学界对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涉及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译者主体性、翻译思想研究等。关乎葛氏翻译思想的研究或为单纯的翻译思想讨论,或是从译作中窥探其翻译思想,鲜见将二者作综合考察并分析影响其翻译思想原因者,因而相关研究结论常失之于片面。本文以图里的规范翻译理论为分析框架分三步考察葛浩文翻译观,首先,从葛浩文对翻译的明确声明中总结其翻译观,于文本外重构其初始规范;其次,以葛氏《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为例,于文本内重构其翻译熟语时所遵循的操作规范;再次,对比葛氏操作规范与初始规范的吻合程度,并结合其文本外的预备规范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影响其翻译观的原因,以此凸显葛浩文个人的翻译规范,也即其独特的翻译观。对葛浩文翻译观的推演,主要基于其所著书籍、文章、译序、以及与他人的访谈等文献中论及的翻译观点与看法。其翻译观主要包括读者导向、忠实与改写、译者角色、翻译的功能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发现,葛浩文翻译观显出的初始规范整体倾向于译入语规范,即可接受性,但关于熟语翻译的看法却倾向于源语规范,即充分性。整体倾向于可接受性主要受到译入语主流诗学以及葛氏渴望传播其翻译作品两个因素的影响,部分倾向于充分性是其出于对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保留原作者个人写作特征、反对文化殖民以及为译者角色辩护的考虑。同时,经对《生死疲劳》译本中的熟语进行统计和分类,发现其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通过对原文本与译本的细读和对比,总结得出葛氏翻译熟语时主要运用了直译、意译(含减译、借译)以及直译加意译三种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实际的翻译行为表明其操作规范倾向于源语规范,即充分性。本文认为,葛浩文的熟语翻译行为与其对熟语翻译的看法一致,但与其翻译观的整体倾向有所出入。对葛浩文翻译观的描述性研究,凸显出葛氏个人的翻译观在西方文学系统主流翻译规范中的独特价值,可帮助更好理解葛氏译文,并启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