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减少污名和歧视的全球创新计划》
翻译转换理论
范畴转换
信息型文本
翻译技巧
摘要:
《减少污名和歧视的全球创新计划》聚焦当今社会的争议性话题,涵盖各种类型的污名化现象,包括心理健康、民族和种族、性和性别等领域。此书致力于为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污名的人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干预计划,以减少污名和歧视,并呼吁人们加强情感联系和培养同理心。《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此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歧视等行为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亟需解决。鉴于此,译者选取第一章《心理健康》作为汉译实践材料,旨在引领公众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污名现象,对精神疾病持有积极的社会态度。
原文本强调客观事实,而且文章中存在大量的长难句,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译者选择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运用类别转换、结构转换和单位转换对语法、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翻译进行具体案例分析。首先,原文呈现静态的特点,多使用名词化结构等;而汉语呈现动态的特点,倾向于使用动词。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译者采用了词类转换,将原文中的介词、名词和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其次,原文倾向于客体思维;而汉语偏重主体思维。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和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译者运用结构转换,对原文中的无灵主语句、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进行了灵活处理。最后,原文本中存在大量复杂句,英汉互译时很难做到等级对应。译者运用单位转换将整句话切割成多个短句,使句型简单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适当采取增译、重复、拆译、省译等翻译技巧使译文逻辑更加清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译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够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文献参考,并让国内各界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污名化和歧视,进而构建包容和和谐的社会。同时,译者亦希望能够为其他译者在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个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