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幽默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技巧
圣诞前的夜班
摘要: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回顾了《圣诞前的夜班》(Twas the Nightshift before Christmas)中第一到四章的翻译过程,对其中的幽默语言翻译进行分析。该书作者亚当·凯秉承自己一贯的幽默风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圣诞节期间医院的忙碌图景,向广大民众展现了这些服务于国家医疗系统的无名英雄所面对的挑战、付出的牺牲。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2004年到2009年连续六个圣诞节的夜班发生的故事,借此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敬意,同时希望引起人们对英国医疗系统的反思。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幽默风格,还原原文当中的幽默之处。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本次翻译实践过程的一大难点。因为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社会规范等原因,中国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原文中的一些幽默成分,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克服语言上、文化上的壁垒,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笑果”。基于以上认知,针对幽默翻译的问题以及本文特点,笔者将原文当中的幽默内容分为普通幽默、语言幽默以及文化幽默。除了要尽量传递出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幽默语言翻译还要考虑译文能否有效传递幽默效果。因此,笔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子、形式,着眼于原文意思在译文中的再现,注重读者反映,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让译文在复现原文信息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幽默效果。本文以幽默为切入点,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句法、篇章、问题对等等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和润色,采用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力求在译文中保全原文信息,同时做到贴近原文效果,遵循目的语表达习惯。本篇报告使用直译、加注、替换等翻译技巧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使之更贴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尽量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反应。本文按照施密茨的方法,将幽默分为三类,即普通幽默、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使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原文本中的相关案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在翻译以上三类幽默文本时采用的有效的翻译技巧。具体来说,普通幽默以内容、情节为基础,因此翻译过程中幽默几乎不会流失,在翻译此类幽默时选用直译的方法。语言幽默最为复杂,包含各类修辞的使用,而且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意象。因此,此类幽默的翻译目的在于尽量保留原文的幽默效果。替换和加注两种技巧可以更好展现原文的内容和修辞,更好地传递幽默效果。文化幽默以其中的文化意象、文化信息为基础传达幽默效果,通过增译和加注,对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原文的幽默效果。该实践报告旨在探索更好地翻译幽默文本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也加深了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同时优化翻译过程,使中文翻译更加准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