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字幕翻译
多模态
图文关系
意义建构
翻译技巧
摘要:
多模态翻译研究意在突破以往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视角,探索多种符号模态在翻译中对意义的构建与传递。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其画面、声音等模态在翻译过程中都对意义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并非仅由单一的字幕参与意义构建。近些年国内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有部分研究未能突破以文字为中心的导向。本文将美版《甄嬛传》作为研究对象,对照原文与译文,采用Roland Barthes(1977)和Martinec和Salway(2005)的图文关系理论以及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2006)、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1999),并借助ELAN多模态音视频分析工具对其翻译过程中的图文关系进行标注,结合其关系对意义构建过程以及翻译技巧展开讨论分析。本文结合以上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究:(1)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图文关系?(2)美版《甄嬛传》中的动态画面与字幕如何共同构建整体意义?(3)译者运用了哪些翻译技巧实现图文互动?通过研究发现,美版《甄嬛传》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形成锚定、说明、独立和接递四种图文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的意义潜势,通过增译、减译、转换等翻译技巧,实现了各种符号资源的意义最大化,使得各种模态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当译者采用增译时,则画面中的部分信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于字幕中,与画面共建意义,由此形成接递或锚定的图文关系。当采用减译时,此时只有借助视觉图像,才能构建整体意义,因此形成说明的图文关系。当转换被使用时,锚定、接递、说明三种图文关系都可能出现。当译者进行直译时,少数情况下需要借助图像来构建整体意义。通过研究可见,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关注各种模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了解其所要传递的不只是字幕,而是影片的整体含义。在翻译时,综合考虑各种模态,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影片真正含义,并且有利于发挥各种模态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实现各种符号资源的意义最大化。该研究以《甄嬛传》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对多模态字幕翻译研究以及字幕翻译实践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