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框架理论
认知差异
文学翻译
翻译技巧
摘要:
爱丽丝·沃克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其新作《浴火绽放:爱丽丝·沃克日记选,1965-2000》以日记体的方式,生动反映了黑人妇女的深重苦难,同时颂扬了她们与逆境抗争的坚毅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坚强品格,在西方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该小说第三部分为例,基于框架理论,在关注沃克女性主义意识、种族平等理念和世界公民的精神同时,探究文学翻译的策略及表征方式。就本报告的翻译理论推演而言,查尔斯·菲尔默(Charles Fillmore)的框架理论功不可没。菲尔默发现,框架是人脑储存的认知结构,由拥有相同信仰、价值观和类似经历的特定群体或社区居民所组成。不同文化背景则会造就差异性的框架结构,相同的词语或表达会引发不同的语义阐释。换言之,“单词的含义和句法取决于框架”。该理论不仅为文本意义理解过程中知识系统的基本认知机制提供了极佳视角,同时也为本报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鉴于菲尔默框架视域下的文化差异包括框架一致、框架调整、框架替换和框架填补四维度,本报告遵循此逻辑推演,以沃克新作第三部分为目标文本,深入分析译入语和源语所激活的不同框架的认知类型范式,探究目的语和源语、读者与译员之间的认知关联,及不同语境和文化下的认知差异,分析得出适用该类型翻译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以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目的语,减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努力,减少认知障碍。同时,本报告的翻译对象属日记体文学自传,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性、事件的真实性、情感的活力性等典型特征,译作的风格保持和情感传递至关重要,使译本逻辑清晰、指代明确、风格贴切、流畅通顺,以更好呈现原文效果。通过翻译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译者发现,框架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译者可以有效减少认知障碍,填补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认知差异,从而更好促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性交流,同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观赏性,对提升译者的翻译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译者可以熟悉翻译技巧,提高文化意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探索翻译理论的优化议题,其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