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堂研究概论》
信息型文本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技巧
摘要:
课堂研究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也是教学论的研究基础。当前,教学论的研究已由传统的理论性研究转向实践性研究,即在课堂中研究教师、学生、教学现象及规律。教学论来源于课堂研究,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此研究适应当下课堂教学的需要,鼓励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体现出教学论研究的价值。本实践报告原文选自《课堂研究概论》第一章“传统教学论概述”,属于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科学,句式多样,内容系统完整,逻辑连贯。本次翻译任务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该理论强调对源语信息的再现,要求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感受。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分析本次翻译任务的背景及对教学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意义,再根据文本类型从词法、句法、语篇层面分析原文本特征。基于此,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包括在词法层面有效翻译原文的成语并对原文中的大量动词进行词性转换;在句法层面调整原文句序,将主被动语态进行转换;在语篇层面实现译文的衔接与连贯。译者结合具体翻译案例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信息型文本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总结了本次翻译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为使译文达到不同层次的对等要求,分别采用了词性转换、句序调整、语态转换等翻译技巧,以期最大程度再现原文信息。本次翻译实践表明,教材作为信息型文本涉及诸多专业学术知识,为了通顺准确地输出译文,译者需要具有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知识储备。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有效指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能使原文和译文在词法、句法、语篇层面达到对等,确保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感受。此外,本次任务亦能为今后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实践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