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区域发展
经济类文本
翻译目的论
翻译技巧
摘要: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在大多数工业国家,这种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一形势,世界各国积极行动,日本提出“地域循环共生圈”模式,中国提出“双循环”概念,联合国也相继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域循环经营成为当下热点话题。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翻译研究,在关注全球问题的同时,也希望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艰难生存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借鉴意义,为我国的区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本文本属于经济类范畴,翻译材料取自《地域循环型经营》(『地域循環型経営』)的第四章节。区域发展是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地域循环共生圈”的模式。《地域循环型经营》(『地域循環型経営』)一书就是介绍了基于这一模式下宫崎县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所做出的尝试。翻译该文本不仅可以通过实例了解中小型企业能为地区发展采取的方法,还可以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积累经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借鉴。因此笔者选择了本书中的第四章进行了翻译实践,该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利用宫崎县地区资源的具体案例,例如“日向蔬菜阳光房”“生物质热水器”等,展示了“地域循环型经营”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日语原文约2万字,中文译文约1万5千字。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遵循翻译三原则,灵活运用加译、减译、倒译、分译等翻译技巧,使译文准确、连贯、通俗易懂。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翻译任务描述、翻译任务过程、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翻译实践总结。首先,第一章介绍此次翻译背景及其重要性;第二章简单描述翻译所选文本及此次任务;第三章具体讲述翻译任务过程和翻译理论;第四章从词汇、标题和句子的角度结合实例详细讲述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第五章笔者深刻总结翻译的不足和收获。翻译是译者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体现。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学习了经济学、农学相关理论和原理,扩充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希望此次翻译能为笔者今后的翻译工作积累经验,同时为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