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受体
免疫组化
基因型
摘要:
α干扰素(IFN)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为有效的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人们努力寻找影响干扰素应答率的预测指标,以提高疗效。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干扰素受体的表达量以及乙肝病毒基因型两方面,来探讨影响干扰素应答的相关因素。
α干扰素作用机制首先是与干扰素受体结合,引起信号转导,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α/β干扰素共用Ⅰ型受体,γ干扰素受体为Ⅱ型受体。Ⅰ型干扰素受体有α、β两个亚单位,分别称为IFNAR1和IFNAR2,其中IFNAR2亚单位与干扰素亲和力较低,由于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产生长、短链及可溶三种形式。IFNAR1虽不能直接结合干扰素,但对形成高亲和力干扰素受体所必需。IFNAR2短链及可溶形式缺少胞内信号转导部分,却可与干扰素结合,故其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IFNAR2短链形式存在的量较少,所以一般认为起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可溶性形式。干扰素受体可以在多种组织和细胞表达,如外周血单核细胞、肝组织、肿瘤细胞等。
本研究用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干扰素受体表达量,及其与干扰素应答率的关系。我们收集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蜡片标本,并进行免疫组化定量分析。21例病人分为3组,其中G1组3例,G2组7例,G3组11例。Ⅰ型干扰素受体表达量分别为5.6913±1.8422;7.4707±5.3572;25.1307±7.070,经方差分析结果为F=13.077,P=0.00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Ⅰ型干扰素受体的表达量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既往研究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程度高的患者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