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
子宫内膜基质样细胞
子宫内膜类器官
激素反应性
摘要:
【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不孕率逐年攀升。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作为不孕症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总体成功率约40%。子宫内膜是影响ART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机制对胚胎成功植入至关重要。受限于伦理和动物模型,我们缺乏能够精确模拟体内真实环境的研究模型。随着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子宫内膜类器官已成为研究子宫内膜疾病和探索胚胎植入机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子宫内膜类器官来源于不同个体的原代组织或者永生化的细胞,但是存在个体异质性或细胞核型改变等问题,使其无法准确模拟体内正常子宫内膜的结构与功能。因此,探索新的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体系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细胞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将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生成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um like cell,EPLC)和子宫内膜基质样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like cell,ESLC),再利用诱导的细胞构建子宫内膜类器官,为深入探索子宫内膜容受性机制和早期胚胎植入的复杂过程提供新型的体外研究模型。
【实验方法】1.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3)进行复苏、培养、传代,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进行多能性的检测;2.通过细胞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将hESC-3分别诱导至定向内胚层(Definitive endoderm,DE)和中间中胚层(Intermediate Mesoderm,IM),再进一步定向诱导生成EPLC和ESLC,通过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和转录组测序鉴定诱导细胞;3.将诱导的EPLC用基质胶组装成子宫内膜上皮类器官(Endometrial Epithelium Organoids,E-EO),再与蜕膜化后的ESLC混合培养构建子宫内膜类器官(Endometrial Organoids,EO),并对类器官进行激素处理。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HE染色、PAS染色等技术验证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ESC-3表达多能性标志蛋白(OCT4、TRA-1-60),表明该干细胞具有多能性;***-3从DE向EPLC的诱导过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多能性标志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上皮谱系标志基因(FOXA2、KRT17、Ecadherin)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显示EPLC在分子特征与功能特征上与体内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相类似,证明hESC-3成功诱导成具有上皮特征的EPLC;***-3从IM向ESLC的诱导过程中,ESLC细胞形态与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相似,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SLC表达子宫内膜基质标记基因(HOXA11、Vimentin)。ESLC蜕膜化诱导后高表达蜕膜化相关标志基因(ESR、PRL、IGFβ-1),转录组测序结果进一步证明ESLC具有基质相关特征;***与ESLC通过基质胶混合培养构建的EO,并进行激素处理。q PCR结果显示在激素处理过程中上皮标志基因(KRT17、FOXA2)和蜕膜化标志基因(RPL、OLFM4)表达量逐渐升高,激素受体基因(ESR、PGR)在诱导增生期表达量最高,在诱导分泌期略下降,证明EO具有激素反应性,能模拟体内增生期和分泌期特征;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类器官能够表达上皮类标志蛋白(FOXA2、E-cadherin、KRT17)、蜕膜化标志蛋白(ESR、PGR、PAEP)以及标志极性的蛋白(α-tubulin、laminin),HE染色和糖原染色结果表明EO具有腺体结构和分泌粘液的功能,证明EO在结构与功能上与体内相似。
【结论】hESC-3能成功定向诱导生成具有上皮特征的EPLC和具有基质特征的ESLC,对这两种细胞混合构建的EO进行激素处理后,EO具有激素反应性,能模拟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特征,在结构与功能上与体内子宫内膜相似,可作为新型的子宫内膜体外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