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PFOS
ES细胞
心肌细胞
线粒体损伤
Ca2+
Rictor
摘要:
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是全氟有机化合物家族中的代表性化合物之一,在环境中无所不在,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体内均发现有PFOS前体物和盐类物。该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不易被代谢,可引起各类组织毒性,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FOS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PFOS对实验动物和人类可能造成的发育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性等。由于PFOS在肝脏中含量最多,故目前关于PFOS引起的肝脏毒性研究较为深入,且多篇研究报道已阐明PFOS致肝脏毒性作用机制主要与激活PPARa受体相关。而PFOS在心脏的生物累积含量仅次于肝脏,心脏又是胚胎发育最早形成的器官,已有报道在胚胎早期暴露烷基磺酸类毒性化合物极易致心脏发育损伤甚至畸形,如斑马鱼与PFOS共孵育后可引起静脉窦和动脉球的距离增加、心率改变、孵化率下降等现象。虽然研究者掌握了一些关于PFOS在心脏发育领域毒性研究资料,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其引起的心脏毒性作用机制和敏感指标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亟待深入探索PFOS致心脏发育毒性作用机制。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 ES)细胞自首次从小鼠胚囊内层细胞中发现后,因其在体外具有分化全能性及自我更新等特点而在各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小鼠ES细胞定向分化成的心肌细胞不但具备心肌细胞表型,表达心肌特异性标志物,也具有心肌细胞正常的收缩-偶联功能,基本模拟体内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该模型已用于化合物致胚胎毒性评价和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利用SILAC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PFOS致小鼠ES细胞定向心肌细胞分化毒性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发现PFOS处理组和DMSO对照组比较共有176个差异蛋白。有28.8%差异蛋白参与了给生物体提供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过程,包括糖类代谢(4.5%)、核酸代谢(18.7%)、脂质代谢(5.6%)等。通过细胞定位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定位在线粒体占11.4%,仅次于细胞核,推测PFOS致心肌细胞分化发育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线粒体是细胞合成ATP的重要场所,产生的能量用以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参与胞内Ca2+调节和代谢等多种细胞活动。与其他类型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对能量需求更高,线粒体更丰富,用以维持其正常新陈代谢及收缩活动,因此,心肌细胞对外源性化合物导致的线粒体损伤极其敏感。而线粒体依赖性能量通路不仅是启动心肌分化的关键调控者,也是心肌再生作用的重要靶点,促进该环节可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而抑制该环节则可导致心肌分化受阻。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存在相互偶联,这种结构被命名为线粒体内质网偶联结构(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 MAM),该结构中起连接作用的主要是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和分子伴侣Grp75,其中Mfn2主要通过与Mfn1或Mfn2形成二聚体,而Grp75连接内质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 Receptor, IP3R)和位于线粒体外膜的孔蛋白VDAC禺联形成连接复合物,在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构成连接,以保证Ca2+信号及脂质在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的传递,线粒体Ca2+主要影响呼吸链中几种脱氢酶,一定浓度可促进ATP合成。此外线粒体损伤时,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表达减少,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2(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2, mTORC2)是由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Rictor、mLST8、PRR5和mSinl组成,近年研究发现该复合物存在于线粒体内质网偶联结构中,其中Rictor是]mTORC2特异性成分,是其发挥生物学作用必不可少的部分,Rictor可最大化激活p-Akt(ser473)并对Akt下游信号传导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Rictor敲除的MEF细胞中IP3R磷酸化明显减少,IP3R存在Akt结合位点,且mTORC2-Akt通过结合IP3R抑制肌浆网Ca2+释放至线粒体。mTORC2缺失会破坏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造成线粒体缺陷。ES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伴随着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逐渐成熟,存在能量转换,表现为无氧糖酵解代谢向高效的线粒体有氧代谢转换,以保证心肌细胞分化及心肌细胞正常兴奋-收缩偶联特征。若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如线粒体脂肪酸氧化能力降低,可造成脂肪酸堆积,乳酸产量增加,ATP产量减少,进而导致兴奋收缩功能及Ca2+转运功能等降低,最终诱发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已有研究报道PFOS可导致成年大鼠线粒体损伤,主要与其下调线粒体内ATP合酶表达相关,但迄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