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唑类杀菌剂
小鼠胚胎干细胞
发育毒性
视黄酸
组蛋白修饰
摘要:
农药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一直备受关注。三唑类杀菌剂(TFs)因其广谱、高效、长效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以保护多种作物。它们在施用过程中可渗透到附近的土壤和水环境中,而且由于其具有长期保留、生物降解性有限、易于在环境中移动等特性,对土壤和水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有证据表明,在非目标物种中,动物和人类可能通过食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途径暴露于TFs,导致内分泌干扰作用、生殖毒性、心脏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然而,TFs是否具有发育毒性效应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具有发育成为神经、心脏等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是研究发育毒性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研究基于mESCs及其3D拟胚体(EB)和神经分化模型,揭示TFs在胚胎发育早期的不良发育毒性结局,并阐明其分子起始事件,旨在为TFs的健康效应评估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部分研究首先在体外细胞活力实验中发现,TFs对mESCs的细胞活力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结合TFs环境暴露浓度,选择0.5μM的亚致死浓度作为后续分化实验的暴露浓度。然后,构建基于mESCs的3D EB分化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在EB形成过程中,mESCs首先变成“米粒”聚集体,然后向实心黑球转化,最后慢慢空泡化;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发现,外、中、内三胚层标志物(Fgf5、Mixl1、Gata6)在分化不同窗口期时间依赖性显著表达增加;而TFs暴露后,能够显著抑制标志物Fgf5、Mixl1的转录表达,提示TFs的潜在发育毒性。
2、为了深入探究TFs造成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将目光指向与发育息息相关的视黄酸(RA)信号通路。本部分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六种TFs暴露对RA信号传导中视黄酸合成酶(Aldh1a2)、视黄酸结合蛋白(Crabp1,Crabp2)、视磺酸羟化酶(Cyp26a1)、RA受体(Rar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1、Rbp4)和视黄醇脱氢酶(Rdh1)等基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EB分化过程中,对照组R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有所升高,与此同时,在每个EB分化节点,TFs会相应的上调RA相关基因,尤其是在第7天时,苯醚甲环唑(DIF)显著上调三个RA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Crabp1、Rbp1、Rbp4),而氟硅唑(FLU)处理组则显著上调六个RA信号传导相关基因(Aldh1a2、Crabp2、Cyp26a1、Rara、Rbp1、Rbp4)。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显示,TFs暴露EB 14天后,DIF和FLU处理组会相应增加细胞内RA总含量。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TFs能与RA关键受体亚型RARα稳定结合。分子力学/泊松-波尔兹曼表面积(MM/PBSA)法计算得到的结合自由能表明范德华能是TFs与RARα结合的主要驱动力,而极性溶剂化能是结合的主要抑制力。其中,DIF与RARα的对接结合能最低,而FLU与RARα可以形成三个氢键且MM/PBSA结合自由能最低。由此提示,DIF和FLU具有更强的RA介导的发育毒性。
3、本部分研究中,通过建立mESCs单层神经分化模型探究TFs潜在的神经发育毒性。在本部分mESCs体外神经分化实验中发现,TFs有效的促进了神经分化标志物(Dcx、Map2)的表达,促进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扰乱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代谢。组蛋白修饰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此通过RT-PCR实验检测了TFs对组蛋白H3K27me3去甲基转移酶(Kdm6a、Kdm6b)和甲基转移酶(Ezh2)的影响,发现TFs能够干扰组蛋白去甲基转移酶Kdm6b的表达。此外,分子对接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DIF和FLU相比于其他TFs对于mESCs神经分化进程有着更强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发现DIF和FLU通过显著降低5-羟色胺受体Htr2c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富集改变5-HT表达。以上结果表明TFs能够通过组蛋白修饰扰乱神经递质代谢进而诱导神经发育损伤。
综上所述,基于mESCs体外诱导EB分化和神经分化模型,本研究考察了低剂量TFs的发育毒性,并从视黄酸信号通路和组蛋白修饰的角度解析了TFs造成发育损伤的潜在分子机制,为TFs的健康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了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