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迷你植片
前房注射
人胚胎干细胞
角膜内皮样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摘要:
研究目的外伤、手术、眼内炎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或丧失,由于人角膜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内皮细胞的缺失超过其临界值时,将会导致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出现角膜水肿、视物模糊和眼部刺激等症状,严重者继发角膜溃疡。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依赖角膜移植,但角膜供体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手术开展和患者复明。随着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人胚胎干细胞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但目前存在诱导时间长、效率低、移植手术要求高、体内功能差、细胞存活期短等问题。本研究改良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移植方法,通过制备迷你植片进行前房注射;采用小分子维甲酸(retinoic acid,RA)、Y-2763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建立了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定向分化体系;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和食蟹猴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模型,结合迷你植片前房注射移植方法,验证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体内功能,为临床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方法1.角膜内皮迷你植片的制备和移植通过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Descemet's Stripping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EK)行兔原代角膜内皮细胞(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RCECs)移植,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对比术后效果;利用不同的细胞消化酶(Accutase、胰蛋白酶-EDTA或Dispase)处理原代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通过对比植片大小、细胞存活率优化迷你植片制备条件;对比迷你植片与单细胞的贴附能力、细胞链接形成能力以及术后角膜透明度和厚度恢复情况。2.体外诱导hESC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hESC在mTeSRTM1培养基中培养传代,采用添加RA+bFGF的UM培养液诱导hESC向神经嵴细胞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对hESC来源神经嵴细胞进行鉴定;采用添加Y-27632的DP培养液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和PCR检测,对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进行鉴定;通过NOD/SCID免疫缺陷鼠接种评估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安全性。***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功能鉴定将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制备成迷你植片,通过前房注射法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右眼,以单纯刮除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兔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观察角膜及测量角膜厚度,比较两组角膜透明度和角膜厚度的恢复情况。使用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角膜中央区观察不同时间点移植细胞的形态。细胞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紧密链接情况及内皮泵功能,利用地高辛标记细胞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同时采用迷你植片前房注射法移植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食蟹猴模型,术后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的恢复情况,采用超声测厚仪观察角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角膜中央区观察移植内皮细胞的形态。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术后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后弹力层的贴附存活情况及细胞紧密链接和内皮泵功能。研究结果1.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方法比较(1)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DSEK法移植细胞的结果对比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DSEK法行培养的兔原代角膜细胞移植术后角膜水肿消退的速度无明显差异。单细胞前房注射后角膜水肿逐渐消退,角膜恢复透明并维持稳定。DSEK法移植的角膜植片在术后早期有贴附不良现象,可见少量层间积液,角膜水肿消退后,植片可见部分混浊。(2)不同消化酶对兔原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ispase消化能力过弱,细胞主要解离成大片状细胞植片。胰蛋白酶-EDTA消化能力过强,细胞迅速解离成单细胞。Accutase消化能力适中,细胞主要解离成含有4-10个细胞的细胞植片,并且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植片形态变化不大。10分钟内Acutase或胰蛋白酶-EDTA对离体细胞消化损伤较小,细胞活力接近或超过90%,15分钟后两种消化酶解离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3)迷你植片移植动物实验迷你植片和单细胞悬液体外1小时及移植6小时后贴壁情况对比可见迷你植片组贴壁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单细胞组。前房注射后48小时取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迷你植片组紧密链接蛋白ZO-1和内皮泵Na+/K+-ATPase表达量高于单细胞组。术后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显示迷你植片组术后7天角膜内皮细胞可见明显的六边形细胞形态,细胞之间链接紧密,而单细胞组术后7-21天之间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