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胚胎干细胞
心肌分化
自噬
线粒体
摘要:
研究背景: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八碳全氟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分布极广,能通过生物富集的作用在生物体内累积并引起各类组织毒性。由于PFOS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因此也具有发育毒性。研究表明斑马鱼胚胎发育期暴露PFOS可引起心率改变、孵化率下降。大鼠在胚胎发育期暴露PFOS会引起心脏发育损伤。目前关于PFOS的心脏发育毒性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其引起的心肌发育毒性作用机制亟需在代表性强的模型中进一步阐明。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该模型能够用于研究药物及环境毒物可能具有的心肌发育毒性。课题组前期利用该模型论证了 PFOS对小鼠E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心肌发育毒性等级为二级,其毒性作用主要与引起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同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FOS会引起ES细胞衍生心肌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ESC-CMs)线粒体内嵴肿胀,且细胞内自噬体增加。研究表明,自噬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及分化密切相关。线粒体依赖的能量通路是启动ES细胞定向心肌分化的关键调控者,而自噬参与线粒体功能的维持,但自噬与PFOS所致心肌发育毒性及线粒体损伤作用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索PFOS对心肌分化过程中自噬体形成和自噬降解通路的影响,着重探讨自噬-溶酶体通路在PFOS致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为深入揭示PFOS致心肌发育毒性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有利于将EST体系作为一种研究药物和环境毒物发育毒性的动物替代实验方法推广应用。研究目的:探索PFOS抑制自噬-溶酶体通路致小鼠ES细胞衍生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为深入揭示PFOS对心肌发育毒性作用敏感靶标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1 PFOS抑制小鼠ES细胞分化心肌细胞并引起自噬体增加通过“悬滴-贴壁”培养方法建立小鼠ES细胞体外分化心肌细胞模型,分化全程给予40 μM PFOS处理。发现PFOS在40 μM浓度下显著降低ES细胞定向心肌细胞分化率,肌小节结构蛋白α-Actinin表达较溶剂对照组也显著减少。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溶剂对照组ES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线粒体轮廓清晰、内嵴结构完整,而PFOS处理组细胞中线粒体轮廓不清晰、内嵴发生肿胀甚至出现空泡,同时细胞中自噬体明显增加。PFOS处理组ESC-CMs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产量较溶剂对照组也显著降低。2 PFOS引起心肌分化过程中自噬流抑制Western-blot结果显示,ES细胞分化心肌细胞过程中自噬起始复合物蛋白Beclin 1和自噬标志蛋白LC3-Ⅱ表达水平持续上调。PFOS处理对Beclin 1表达水平无影响,但显著增加LC3-Ⅱ的水平,且引起自噬性降解底物p62蛋白水平升高,依赖自噬进行降解的高分子量泛素化结合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加。加入氯喹阻断自噬流后再对LC3转换进行检测,发现PFOS引起的LC3-Ⅱ增加是由于LC3-Ⅱ降解减少所致。利用RFP-GFP-LC3融合蛋白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对自噬流进行观测,发现PFOS引起心肌细胞内自噬降解抑制。提示ES细胞心肌分化过程中自噬活性增强,PFOS致ES细胞定向心肌分化过程中自噬流抑制。3 PFOS引起ESC-CMs线粒体自噬降解受阻以及线粒体生物生成减少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OS处理引起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向线粒体定位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FOS引起心肌细胞中LC3和p62在线粒体外膜上累积。PFOS处理组中线粒体生物发生的主导协调因子PGC-1α和线粒体膜蛋白Tomm20表达较溶剂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对Tomm20表达及分布进行检测,发现PFOS处理组中Tomm20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PFOS抑制线粒体自噬降解,同时引起心肌分化过程中线粒体生成减少。4 PFOS干预自噬-溶酶体通路抑制自噬流从而影响心肌分化和线粒体功能利用RFP-LC3融合蛋白标记自噬体,LysoTracker染料标记溶酶体,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发现PFOS处理组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受阻。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OS处理组中溶酶体膜蛋白Lamp1较对照组无差异,但可引起Lamp2a表达减少,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D成熟体形式水平显著下降。PFOS处理组中溶酶体酸性显著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FOS处理组没有出现Cathepsin D泄露出溶酶体,即PFOS没有引起溶酶体膜通透化。PP242能够诱导溶酶体的生成并改善溶酶体功能。加入PP242与PFOS共处理后,发现溶酶体酸性提高,自噬降解通畅,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细胞内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