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欧洲鳗鲡
嗜水气单胞菌
鳗鲡爱德华氏菌
创伤弧菌
外膜蛋白
免疫原性
免疫保护效果
摘要:
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鳗鲡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anguillarum)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鳗鲡养殖中常见的病原菌。为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本研究在获得嗜水气单胞菌孔蛋白Ⅱ(OmpⅡ)、鳗鲡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A(OmpA)和创伤弧菌外膜蛋白U(OmpU)等3个均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外膜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分别构建3个表达载体以表达嗜水气单胞菌单联外膜蛋白(rOmpⅡ)、嗜水气单胞菌与鳗鲡爱德华氏菌二联外膜蛋白(rOmpⅡ-A)以及这3种菌的三联外膜蛋白(rOmpⅡ-U-A)。本研究包含3个目的:二联和三联表达产物免疫后是否影响其抵抗单个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单联和二联表达产物免疫后对3种病原菌感染是否产生交叉保护效果;表达的三联外膜蛋白是否能同时抵抗3种病原菌的感染。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如下:(1)在分析3个外膜蛋白基因表达产物免疫原性的基础上,由构建的单、二和三联等3种外膜蛋白表达载体进行基因工程表达。3个表达产物经镍柱纯化和梯度尿素复性后获得3个融合表达产物:嗜水气单胞菌孔蛋白(rOmpⅡ,58 kDa)、嗜水气单胞菌与鳗鲡爱德华氏菌二联外膜蛋白(rOmpⅡ-A,56 kDa)和嗜水气单胞菌、创伤弧菌与鳗鲡爱德华氏菌三联外膜蛋白(rOmpⅡ-U-A,62 kDa)。(2)将400尾无过往病史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平均分成5组,分别腹腔注射PBS(PBS组)、PBS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液(PBS+F,佐剂组)、0.5 mg/mL的rOmp-Ⅱ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等量混合物(rOmpⅡ+F,单联组)、0.5 mg/mL的rOmpⅡ-A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等量混合物(rOmpⅡ-A+F,二联组)和0.5 mg/mL的rOmpⅡ-U-A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等量混合物(rOmpⅡ-U-A+F,三联组),每尾注射0.2 mL。于免疫后的0.5 h、12h、24 h、48 h和96 h采集鳗鲡肝脏、脾脏、肾脏和肠,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后对鳗鲡免疫功能的影响;于免疫后第14d、21d、28d和42d采集鳗鲡肝脏、肾脏、粘液、血清和血细胞,从血细胞刺激指数、抗体水平、溶菌酶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OD)和3种病原菌攻毒感染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等5个方面对3种外膜蛋白基因工程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与免疫保护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免疫后3个外膜蛋白组的mhc2、lysC、sod和igm等基因在特定时间点肝脏、脾脏、肾脏和肠中均出现显著性(p<0.05)升高,但3个外膜蛋白组对肠和肾脏的lysC和igm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免疫后第28d,外膜蛋白组的血细胞转化水平升高,其中单联组显著(p<0.05)高于其余4组;免疫后第14 d、21 d、28 d和42 d,无论包被的是细菌还是包被外膜蛋白抗原,3个外膜蛋白免疫组的血清和粘液抗体效价均显著(p<0.05)高于PBS组和佐剂组,但外膜蛋白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粘液中的溶菌酶含量于免疫后14至42 d逐步升高,而血清溶菌酶含量于免疫后28d达到峰值;3个外膜蛋白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于4个时间段在肝脏、肾脏、粘液和血清中均显著(p<0.05)上升,其中血清中上升最明显。免疫后第28 d,以嗜水气单胞菌、鳗鲡爱德华氏菌和创伤弧菌分别攻毒感染欧洲鳗鲡,结果表明单联组对这3种病原菌分别产生了 83.33%、55.56%和33.33%的相对免疫保护率,而二联组则对3种病原菌分别产生了 83.33%、55.56%和44.44%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鳗鲡爱德华氏菌的相对免疫保护效果均显著(p<0.05)高于PBS组;三联组对3种病原菌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差,其对3种病原菌仅分别产生了 66.67%、22.22%和44.44%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发现表达的嗜水气单胞菌单联和该菌与鳗鲡爱德华氏菌的二联外膜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源于这些外膜蛋白免疫后有效刺激了鳗鲡的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从而提高了血细胞、血清和SOD的抗菌能力,但这种保护能力与溶菌酶和粘液抗体效价的关系不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单联表达的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对鳗鲡爱德华氏菌也产生了显著的交叉保护效果。此外,二联表达产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保护效果没有影响,而三联表达产物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