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麦草畏
甲基转移酶
结构解析
催化机制
定向进化
抗除草剂转基因
摘要: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杂草控制的效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具有抗草甘膦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应用最为广泛。但长期配套施用草甘膦已导致了严重的杂草抗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靶标除草剂,并开发相应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以应对草甘膦抗性杂草。麦草畏是一种安息香酸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廉价和杂草抗性产生慢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转基因靶标除草剂。孟山都公司利用麦草畏脱甲基酶基因dmo研发的抗麦草畏转基因作物已实现商业化,每年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基因(酶)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育种的研发和应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分离到一株麦草畏降解菌Rhizorhabdus dicambivorans Ndbn-20,并从中克隆到一个新的麦草畏脱甲基酶基因dmt50,在抗除草剂转基因工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单加氧酶DMO不同的是,Dmt50为THF(四氢叶酸)依赖型甲基转移酶。本研究对Dmt50的酶学特性、结构以及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定向进化筛选获得了 Dmt50酶活提高的突变体,并对dmt50转基因拟南芥的麦草畏抗性进行了评估。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草畏脱甲基酶Dmt50酶学特性研究使用pET29a(+)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外源表达Dmt50,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 Dmt50纯酶。酶学实验表明,Dmt50能够在THF(四氢叶酸)存在的情况下,将麦草畏的甲基转移至THF,生成5-methyl-THF(5-甲基四氢叶酸)和无除草活性的产物3,6-DCSA(3,6-二氯水杨酸)。该反应受到产物5-methyl-THF反馈抑制,麦草畏最终转化率约35%。利用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进一步转化5-methyl-THF,可以解除其对Dmt50的反馈抑制,使麦草畏能够被完全转化。在解除产物抑制的条件下,测得0.1 mg Dmt50催化麦草畏甲基转移反应(300 μL体系)的Vmax=0.041 mM/min、Km=0.247 mM、kcat=6.589 min-1、kcat/Km=26.698 min-1·mM-1。2、麦草畏脱甲基酶Dmt50晶体结构解析与催化机理通过对蛋白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获得了 Dmt50蛋白晶体与Dmt50-5-methyl-THF共结晶,并采用同源建模的方式解析了其三维结构。通过比较两者结构发现,Dmt50 N末端Ile28-Thr39为一段柔性区域,Dmt50在结合5-methyl-THF后,该柔性区域形成了一个α-helix,并将中央空腔一侧封闭,形成催化口袋。麦草畏与Dmt50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区域参与底物麦草畏的定位并有可能影响底物的进入方式。Dmt50在催化麦草畏甲基转移的过程中,麦草畏首先进入活性中心,THF随后进入;THF与Dmt50结合后,触发Dmt50柔性区域构象变化形成α-helix,将麦草畏锁定在活性中心;Tyr253和His69与麦草畏甲氧基中的氧原子形成氢键,使氧原子质子化,进而使甲基活化;THF N5上的孤对电子对活化后的甲基进行亲核攻击,完成甲基转移,形成 3,6-DCSA 和 5-methyl-THF。3、Dmt50高酶活突变体的筛选利用Dmt50的酶反应产物3,6-DCSA与FeCl3的显色反应,建立了一套Dmt50高酶活突变体的筛选方法。最终,运用定点饱和突变与定向进化,筛选获得了一个酶活提高约15.6%的Dmt50突变体(Mutant)。该突变体包含了大量位点突变,但仅有4个突变位点(F32Y、I43V、M263I、I318L)位于关键区域(Ile28-Thr39柔性区域,活性中心区域,以及叶酸结合区域)中。为了研究这些位点突变对酶活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构建了 Dmt50 F32Y-I43V-M263I-I318L 突变体和 Mutant F32Y-I43V-M263I-I318L 回复突变体。酶学实验结果表明,这4个位点的突变对于突变体酶活提高是必要的,但是仅有这4个突变的突变体酶活提高不显著。Dmt50突变体酶活提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大量突变位点造成的综合效应降低了 5-methyl-THF的亲和力,从而部分解除产物抑制并最终提高了麦草畏的转化率。4、dmt50基因与mthfr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麦草畏抗性利用dmt50基因构建了dmt50转基因拟南芥,并对其麦草畏抗性进行了评估。平板抗性实验结果表明,1 mg/L麦草畏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根发育正常,叶片仅出现轻微卷曲,鲜重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P<0.05);土壤喷药实验结果表明,dmt50转基因拟南芥能够耐受560g/ha(1×常用大田应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