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米孔
纳米孔荧光检测技术
高通量纳米孔阵列
DNA测序
单分子生物传感
RNA三级结构
tRNA
摘要:
自1996年Kasianowicz等人首次利用膜通道蛋白传感单链DNA以来,纳米孔技术便以其简单灵敏等优势和单分子测序的潜在应用前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完整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学手段,在基础化学、生命科学、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牛津纳米孔公司所开发的商用化纳米孔测序仪问世,并将纳米孔领域的发展推向高潮。随后,纳米孔测序技术凭借其长读长、免扩增等优势在表观遗传学和新物种基因组测序等应用领域展现独特优势,是第三代测序技术的重要代表。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和结构基因组成为研究潮流,人们对高通量纳米孔测序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受限于现有的微电子和微电极加工技术,依赖于膜片钳的传统纳米孔电流检测技术难以在不显著提高成本和装置体积的提前下大幅提高其检测通量。与电流分析方法相比,光学成像技术在通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受到光学膜片钳技术的启发,Bayley等人提出了基于钙离子荧光的纳米孔荧光检测技术,将电化学信号转化为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标记钙离子流束实时监测单个纳米孔内单分子行为。该技术将纳米孔的理论检测通量提高至10~4/mm2,同时兼具单分子传感能力和低检测成本,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重点在于解决纳米孔荧光检测技术的现有问题,降低技术性壁垒,建立有限元模型提供理论指导,构建操作简单、性能稳定、成本低廉和通量极高的纳米孔荧光检测芯片,推动临床检测和产业化应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渗透压驱动的生物纳米孔运动精准调控生物纳米孔是一种天然的膜通道蛋白,其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是随机运动的,不利于荧光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分析。我们通过荧光标记穿过生物纳米孔的钙离子流束,观测单个生物纳米孔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横向运动。我们发现通过简单的调节磷脂双分子层两侧的渗透压可以有效的控制纳米孔的运动并且最终实现纳米孔的固定。该方法对于常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蛋白α-溶血素(α-hemolysin,α-HL)和耻垢分枝杆菌孔蛋白A(Mycobacterium smegmatis porin A,MspA)纳米孔都适用,具有广泛的通用性。荧光恢复光漂白(fluorescence recovery photobleaching,FRAP)实验进一步证明,调节渗透压可以间接改变磷脂双分子层和琼脂糖水凝胶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调控磷脂双分子层的运动,最终影响纳米孔的运动。荧光单通道记录(optical single channel recording,oSCR)表明,与运动的纳米孔相比,固定后的纳米孔具有高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的荧光读出,同时依然兼具单分子传感能力。进一步的有限元模拟(finite element modelling,FEM)为相关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简单高效无标记的纳米孔固定策略保证了长时间稳定的荧光信号读出,将促进高通量纳米孔阵列化的实现。2.无电极纳米孔单分子分析芯片启发于自然界的跨膜运输过程,我们首次开发无需任何外部电子元件的无电极纳米孔荧光检测技术,并将其命名为Diffusioptophysiology(DOP)。通过有限元模拟和环糊精的单分子传感从理论和实验上论证无电极纳米孔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引入渗透压、增加钙离子浓度和使用大孔径生物纳米孔,进一步优化无电极纳米孔传感性能,提高分子自发过孔效率,增加荧光信号信背比(signal to background ratio,SBR),实现高效的小分子、高聚物和生物大分子传感。最后构建了一个指尖型多组分微液滴阵列检测芯片,实现了低成本和高通量的纳米孔检测,为使用可抛式纳米孔传感器进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新技术。3.钙离子流束调控的纳米孔单分子核酸传感在纳米孔荧光检测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核酸通过α-HL纳米孔的时间显著延长,这有效补偿了荧光检测体系时间分辨率的不足,但该现象的机理尚无深入研究。通过系统的KCl/CaCl2缓冲组合下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凝胶中作为荧光信号源的钙离子流束是造成RNA过孔减速的关键因素。我们进一步证明这个规律对于不同序列的核酸和不同的孔道都适用,这表明该规律是与核酸序列和孔道无关,因此我们认为钙离子流束造成核酸减速的原因是过孔钙离子流束与核酸骨架上的磷酸根结合,屏蔽了核酸的负电荷使得核酸受到的电泳驱动力下降,从而造成了核酸的减速过孔。在钙离子流束的存在下,我们实现了三种RNA均聚物,poly(rA)23、poly(rC)23和poly(rU)23的直接区分,并且发现钙离子流束的存在可以稳定核酸分子的结构,提供更丰富的过孔细节,有助于复杂核酸分子的结构检测。4.机器学习辅助的纳米孔RNA三级结构分析RNA的灵活性使其结构生物学解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