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自我更新
多能性
CID755673
蛋白激酶D
AKT
摘要:
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 ESCs)来源于着床前的内细胞团,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与多能性这两种特性,其中自我更新是指细胞在体外的特定条件下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复制式地增殖,并能够保持未分化的状态,而多能性是指细胞能够向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分化。研究人员于1981年首次从小鼠中分离出m ESCs,这也是第一株在体外成功建立的干细胞系,拓宽了人们对于m ESCs的理解。经过7年时间,人的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 ESCs)系成功建立,促使涉及h ESCs的基础研究逐渐兴起,h ESCs在生命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广大研究人员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目前而言,m ESCs与h ESCs在某些特性上有一定相似,但是生物学特性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例如培养条件和细胞形态。目前只有小鼠与大鼠的ESCs在体内被证明具有形成种系嵌合体动物的能力,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开发合适的培养基,用于维持不同动物ESCs的体外生长。基于此,本论文将寻找ESCs自我更新的新机制,从而为优化当前的培养条件去维持其他动物的ESCs提供有用的线索。首先,本论文利用一个化学小分子试剂库进行筛选,发现CID755673(CID)处理的46C m ESCs呈现未分化的表型。同时,对处理后46C m ESCs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P),免疫荧光和荧光实时定量(q RT-PCR)等检测,发现处理后的m ESCs具有较强的AP活性,且高表达多能性基因Oct4和Nanog,表明CID能够促进m ESCs的自我更新。接下来通过在m ESCs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ID进行处理,AP染色显示10μM浓度是最佳的处理浓度。但是培养在10μM CID下的m ESCs传到第三代时出现了分化表型。所以小分子CID只能在体外短暂地维持m ESCs的自我更新。为了明确CID是否可以和其他小分子在体外长期地维持m ESCs的干性,本论文将设置两组实验组,即CID与小分子PD0325901(PD)组合以及CID与CHIR99021(CHIR)的组合,结果发现CID与PD共同处理的46C m ESCs表现出较强的AP活性,高表达Oct4、Sox2和Nanog等自我更新标志基因,且可多次传代。我们把此条件命名为“PC”。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结合拟胚体实验(EB分化)发现PC处理的m ESCs能够向外、中、内三个胚层的细胞进行分化。而注射到胚泡后,能够形成嵌合体小鼠,且此小鼠能够生殖遗传。说明PC可以在体外维持m ESCs的多能性。CID是蛋白激酶D家族(Protein K inase D,PKD)的抑制剂,PKD家族主要包括三个成员PKD1、PKD2和PKD3,PKD家族成员参与调节许多细胞生物学功能,例如高尔基体复合体的完整性和蛋白质的分泌、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应激和炎症、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发展等。接下来,为了确定CID促进46C m ESCs自我更新是通过何种PKD来实现的,本项目在46C m ESCs中分别单独下调了PKD1、PKD2和PKD3的转录本,单独下调PKD并不够维持m ESCs的干性,表明PKD家族基因的功能可能存在互补。因此,本项目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DNA双链突变在46C m ESCs中逐一敲除PKD基因表达,与野生型细胞相比,同时敲除三个PKD基因的m ESCs分化延缓,具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说明CID是通过同时抑制PKD家族成员的活性来促进m ESCs的自我更新。接着,为了探究CID促进m ESCs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本项目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PD与PC处理的m ESCs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与PD组相比,PC处理的细胞中有613个基因的表达上调,980基因表达下调。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功能富集的分析,鉴定出与干细胞多能性调控的相关基因。q RT-PCR方法进一步验证表达筛选出Pik3r3和Id2。但是在PC存在条件下,敲低Id2表达的细胞仍有典型的m ESCs形态,表明Id2不是CID发挥功能的关键靶基因。于是我们选择了另一候选基因Pik3r3。先前研究表明过表达Pik3r3会增加AKT的磷酸化,敲低Pik3r3则会降低AKT的磷酸化,本项目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此外,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显示:CID确实可以增加AKT的磷酸化水平。接下来,本项目在CID存在条件下,添加了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LY294002(LY294)。尽管添加LY294没有显著地抑制PC维持m ESCs的自我更新,但是在一些细胞克隆的边缘出现了分化。这些发现共同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部分地介导CID促进m ESCs自我更新的能力。最后,为了确定CID是否能够促进h ESCs自我更新,在h 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