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primed
na(?)ve
多能性转变
摘要: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干细胞,na(?)ve状态和primed状态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胚胎干细胞,na(?)ve状态和primed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在细胞形态、培养条件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na(?)ve状态的胚胎干细胞比primed状态具有更好的发育潜能,能够进行异种嵌合。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胚胎干细胞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转变,获得具有更好发育潜能的na(?)ve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利用小鼠或人胚胎干细胞通过异种嵌合获得组织或器官,该方向具有很大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尤其是人胚胎干细胞,异种嵌合获得人源化的组织和器官,将为未来的医疗事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揭示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转变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na(?)ve和primed胚胎性状态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水平,而在亚细胞水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致力于在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转变体系中进行药物筛选,包括钙信号、氧信号、细胞自噬以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等的相关药物,旨在找到有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na(?)ve状态的胚胎干细胞。
本研究在诱导表达Klf4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转变体系的基础上,对氧信号、细胞自噬、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UPR以及细胞能量调控信号进行了药物筛选。经过筛选我们发现,在PNT转变8天后,L型钙离子通道的激动剂Bay-k8644与AMPK信号抑制剂Dorsomorphin处理后,GFP阳性克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其他用于筛选的药物均对小鼠胚胎干细胞primed向na(?)ve的转变无促进作用;接着我们构建了检测胞质内Ca2+的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拍摄并统计荧光强度,发现Bay-k8644药物处理后,平均荧光强度增加,说明胞质内Ca2+增加;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我们发现Bay-k8644药物处理后Atp2b1蛋白表达降低,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ERK的磷酸化降低,说明Ca2+外流减少,胞质内钙离子升高可能通过钙离子相关通路影响β-catenin和ERK信号通路。另外,我们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primed向na(?)ve状态转变的体系,探究在小鼠体系中的促进机制是否同样存在于人胚胎干细胞体系。
综上所述,Bay-k8644和Dorsomorphin可以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转变;且Bay-k8644可增加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减少Ca2+外流,与细胞干性密切相关的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ERK蛋白磷酸化被抑制,表明胞质内钙离子升高可能通过钙离子相关通路影响β-catenin和ERK信号通路,具体的机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成功建立人胚胎干细胞primed状态向na(?)ve状态的转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