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六价铬
生物修复
转录组学
基因工程
摘要:
[目的]铬(Chromium,Cr)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中废水的排放。自然环境中,以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Cr(Ⅵ))和三价铬(Trivalent chromium,Cr(Ⅵ))最为常见,其中Cr(Ⅵ)具有强烈的遗传毒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近年来,随着Cr(Ⅵ)在环境介质(水、土壤)以及食物中检出增多,如何安全、有效、快速地去除环境中的Cr(Ⅵ)污染备受关注。微生物修复虽然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简便等优势,但微生物种类繁多、修复机制不够明确,限制了微生物修复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基于前期分离得到的耐Cr(Ⅵ)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 M52(简称M52),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对菌株耐受/还原Cr(Ⅵ)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并利用筛选出来的两个Cr(Ⅵ)还原基因构建共表达基因工程菌,探讨其耐受/还原Cr(Ⅵ)的能力、最优还原条件及可能除Cr(Ⅵ)的机制,以期为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耐Cr(Ⅵ)菌株M52为实验菌株,在确认菌株信息无误后制备种子液,分别接种到对照组(0 mg/LCr(Ⅵ))、低浓度组(50 mg/LCr(Ⅵ))和高浓度组(400mg/LCr(Ⅵ))中进行培养至对数后期,每组设3个平行样,离心菌体,提取M52的总RNA并构建cDNA文库后进行Illumina Hiseq转录组学测序分析。以编码FMN还原酶的Orf2987和编码硝基还原酶的Orf0415为目的基因,与载体pET-30a(+)连接后转化至层coli BL21(DE3),得到共表达基因工程菌,对融合蛋白进行SDS-PAGE可溶性和定位分析,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确认目的蛋白成功表达。在37℃,pH 8.0的条件下,将本次构建的共表达基因工程菌2987&0415、菌株M52、转入空质粒的对照菌株、基因工程菌2987和基因工程菌0415(前期构建)分别置于0、50、100、200、400、800mg/LCr(Ⅵ)溶液中培养,探究其Cr(Ⅵ)耐受和还原能力;设置温度为25℃、30℃、35℃、40℃、45℃,pH7.0、7.5、8.0、8.5、9.0各五个水平,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探究不同温度、pH对菌株Cr(Ⅵ)还原效率的影响,优化最佳还原条件;将菌株置于100mg/L Cr(Ⅵ)中培养48 h,制备菌体样本,经SEM-EDX、XPS、TEM表征分析菌株表面形态和元素组成、官能团变化,对铬酸盐还原产物进行定位,初步探究菌株的Cr(Ⅵ)耐受/还原机制。[结果]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显示:随Cr(Ⅵ)浓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基因高量表达,参与到对Cr(Ⅵ)胁迫的响应中;与对照组相比,低、高浓度组中分别有633、91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42、477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有291、435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包括Cr(Ⅵ)转运相关基因(如ABC转运家族蛋白、MFS超家族转运蛋白、多重耐药家族外排泵蛋白等)、Cr(Ⅵ)还原酶(如硝基还原酶和FMN还原酶等)、硫氧还蛋白、细胞色素家族、DNA损伤修复、双组分信号转导蛋白、转录调控因子等。成功构建Orf2987和Orf0415共表达基因工程菌,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存在于上清中,Western-Blot实验确认两个目的蛋白成功表达。随初始Cr(Ⅵ)浓度升高,菌株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Cr(Ⅵ)的耐受能力有所下降,各工程菌耐受能力大小为:菌株0415>菌株2987&0415>菌株2987,耐受能力均不如菌株M52;随时间延长,菌株还原率逐渐升高,36h内对50mg/LCr(Ⅵ)的还原率达到87.29%,72h对不超过100 mg/L Cr(Ⅵ)的还原率超过86%,但对200 mg/L及以上浓度Cr(Ⅵ)还原效果低于50%,综合来看,各工程菌Cr(Ⅵ)还原能力大小为:菌株2987&0415≈菌株2987>菌株0415,还原效果均不如菌株M52。共表达基因工程菌对Cr(Ⅵ)的还原受温度和pH的影响,二者呈交互作用,最优还原条件为35~40℃,pH 7.5~8.5。共表达基因工程菌株在Cr(Ⅵ)胁迫下,形态发生改变,主要对Cr(Ⅵ)进行还原,伴有少量的生物吸附。C-C单键、C-O单键、羰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可提供电子,将细胞表面的Cr(Ⅵ)还原为Cr(Ⅲ)并吸附在菌体表面。[结论]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菌株M52对Cr(Ⅵ)的耐受/还原机制:利用多种转运蛋白以及跨膜外排泵实现Cr(Ⅵ)外排,维持细胞生存,增强对Cr(Ⅵ)的耐受;利用胞内可溶性还原酶还原Cr(Ⅵ),并以硫氧还蛋白、细胞色素家族作为电子供体;利用DNA损伤修复系统维持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成功构建Orf2987和Orf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