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异种嵌合
胚胎干细胞
器官再生
大鼠
小鼠
摘要:
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所有体细胞类型且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分化为功能性细胞、组织,用于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也可在体内进行异种组织器官再生,以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2010年,Hiromitsu Nakauchi等人,通过大鼠胚胎干细胞补偿Pdx1缺陷的小鼠囊胚,在Pdx1缺陷的小鼠中形成了大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胰腺,并且可将嵌合体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然而,在利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中,大鼠胚胎干细胞虽然可在裸鼠(小鼠)中生成胸腺,但并没有检测到大鼠T细胞,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即:由于物种间差异,利用多能干细胞进行胚胎嵌合时,某些类型细胞在异种动物体内可能不可再生。为了验证该假说,本课题选用大鼠和小鼠,不同物种中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两个物种,制备小鼠和小鼠之间的同种嵌合体以及大鼠和小鼠之间的异种嵌合体,通过对E13.5、新生胎儿以及成年三个时期嵌合体中再生细胞类型进行单细胞谱系分析,从而探究同种和异种之间再生细胞类型的差异。
对于同种嵌合,将td Tomato标记的m ESC注射到野生型小鼠囊胚中,胚胎移植后分别获得E13.5嵌合胎儿和新生嵌合体胎儿,形态正常,且周身有红色荧光表达。对这两个时期的嵌合体阳性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E13.5及新生胎儿嵌合体中,嵌合的m ESC可分化形成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肝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NK细胞和T细胞。进一步对成年后的嵌合鼠的血液进行分析,发现两月龄嵌合鼠血液中嵌合m ESC来源细胞占比高达67.2%,在这些细胞中,B细胞占比58.8%,T细胞占24.8%,粒细胞比例是6.11%,单核细胞占比29.8%;而六月龄嵌合鼠血液中嵌合m ESC来源细胞比例下降到12%,再生细胞中B细胞占比69.4%,T细胞占了16.3%,粒细胞比例是11%。
利用同样的方法,将带有Ds Red荧光标记的r ESC细胞注射到野生型小鼠囊胚中构建大鼠-小鼠异种嵌合体。观察到E13.5和新生嵌合胎儿形态正常,周身表达红色荧光。通过对大鼠-小鼠嵌合体的E13.5和新生胎儿期这两个时期进行单细胞测序,经过分析发现在E13.5和新生胎儿期大鼠ESC都再生形成了成纤维细胞、神经元、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但与同种嵌合体相比较,并未检测到肝细胞、B细胞、NK细胞和T细胞。同样的,对2月龄异种嵌合鼠的血液分析,发现血液中r ESC来源的细胞比例仅有0.1%左右,并在血液中未发现CD45+大鼠造血细胞。
由于异种嵌合可能导致一定信号通路受阻,从而造成特定类型细胞无法生成。通过对同种和异种嵌合体间T细胞相关通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同种嵌合中T细胞相关通路数多于异种嵌合;在相应的通路中,同种嵌合相应通路信号强于异种嵌合,相关基因也多于异种嵌合。
综上所述,本课题初步证明同种和异种嵌合体中所生成的细胞谱系是有差异的,异种嵌合中不能再生所有细胞类群,可能是异种之间存在信号通路的差异,细胞因子难以跨物种识别所导致的。这些差异的发现,部分器官可能在异种嵌合体中不能实现再生,为通过信号通路改造实现异种器官的再生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