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仿生纳米药物
细胞膜囊泡
药物递送
肿瘤治疗
摘要:
缺乏有效的药物递送体系是临床上肿瘤化疗难以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的化疗方案需要系统性给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导致全身的毒性,对正常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且由于肿瘤组织特殊的结构,单独的化疗药物很难进入到肿瘤组织深部,也很难完全抑制肿瘤的快速生长。因此开发出新型高效的药物递送体系,将药物靶向递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且可以实现多种模式的联合治疗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仿生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基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特殊的生物靶向性,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特别是基于生物膜系统的仿生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其可以通过将天然的生物膜与合成的药物颗粒或响应性的生物材料的整合,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纳米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由于生物膜上存在特殊蛋白分子,避免了被巨噬细胞或网状内皮系统的快速清除,因此可以实现机体内的长效循环和疾病区域靶向递送。此外,由于生物膜系统和纳米颗粒形成的特殊核-壳结构,其可以实现多模态治疗,例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声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基于上述思考,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细胞膜上定向地表达了可以靶向肿瘤细胞的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蛋白和肿瘤浸润性DC(树突状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然后提取其细胞膜包覆在合成的纳米颗粒表面,实现了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共递送和化疗增敏,以及整合了声动力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多模态联合治疗,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也推动了纳米药物临床转化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靶向设计及载药。我们构建了 TRAIL过表达的HUVEC细胞(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并提取其细胞膜囊泡(TH-V),将其包覆在共载有HCQ(羟氯喹)/OXA(奥沙利铂)的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颗粒上,形成仿生的TH-NP双药纳米共递送体系。该体系中外壳层表达TRAIL的细胞膜囊泡不仅可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而且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此外,HUVEC囊泡自身存在的膜蛋白分子包括CD47等可以避免TH-NP被巨噬细胞吞噬,延长体内的药物循环时间,可以维持肿瘤部位有效的药物浓度。由于TRAIL和肿瘤细胞表面的DR4/5(死亡受体)结合,导致纳米药物被肿瘤细胞特异性摄取,并在酸性的溶酶体里面释放出HCQ和OXA。这些释放出来的HCQ具有碱化和损伤溶酶体的功能,限制了化疗药物OXA所引起的保护性自噬流,进而促进了肿瘤细胞对OXA的敏感性。另外一方面,当保护性自噬被抑制后,其介导的肿瘤细胞表面局部粘附蛋白包括钙黏连蛋白E(E-cadherin)和桩蛋白(Paxillin)的降解就会被抑制住,从而减弱了肿瘤向远处转移的能力,实现化疗增敏和转移抑制的双重目标。总之,我们设计的TH-NPs共递送系统在体外的多种肝癌细胞中都显示出高效的增殖抑制和自噬流抑制效果,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在体内实验中,TH-NP在肝癌皮下瘤,原位肝癌模型甚至是肝癌转移瘤模型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和肺部转移的抑制效果。
第二部分:深部穿透设计的多模态治疗协同效应机制。我们构建了基于anti-DEC205单克隆抗体的囊泡靶向递送体系,成功的实现了免疫治疗,声动力治疗(SDT)和化学动力学治疗(CDT)的三模态联合治疗。首先我们合成了具有声响应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利用其多孔结构装载免疫佐剂R848,并在MOF外壳结构上修饰了具有CDT效应的铂金纳米颗粒(AuPt),形成了 R-MOF@AuPt纳米颗粒。我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过表达anti-DEC205的Hep1-6细胞株并提取其细胞膜囊泡,并将囊泡包覆在R-MOF@AuPt纳米颗粒表面,形成AMR-MOF@AuPt仿生纳米颗粒。这种仿生纳米颗粒具有以下特点:(1)靶向肿瘤并激活肿瘤组织浸润性的DC细胞,促进肿瘤抗原的MHC-I途径的交叉递呈;(2)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成像功能,实时监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布情况;(3)Hep1-6细胞膜囊泡同源靶向Hep1-6肿瘤,超声控制下,实现药物在肿瘤区域的精准释放,SDT产生的ROS和AuPt催化肿瘤区域过氧化氢产生的ROS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实现SDT和CDT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