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修复
六价铬
工程菌
生物安全性评价
摘要:
[目的]铬(Chromium)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其在自然界主要以三价铬[Trivalent chromium,Cr(Ⅲ)]和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Cr(Ⅵ)]的形存在。Cr(Ⅵ)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威胁公众健康。因此,处理含Cr(Ⅵ)污水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因经济、无二次污染、修复效率高、过程安全等优点,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但对其安全性评价的探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高效除铬工程菌3458,通过经口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肠道微生物群落分析预测其长期毒性效应,探索不同消毒方法对其杀菌效果,以期为实际应用时处理含菌水体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课题组前期利用载体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 pET-28a携带M52除铬基因orf3458制备的除铬工程菌3458,对ICR小鼠开展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测定除铬工程菌3458的LD50,并确定亚急性毒性实验的染毒剂量;开展亚急性毒性实验,判定其NOAEL和LOAEL。在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中,通过观察小鼠生长发育情况,测量主要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等,判断除铬工程菌3458所致健康效应及其毒作用的靶器官;通过HE染色、氧化应激酶测定、TUNEL染色、Western Blot等实验,研究其对靶器官的损伤原因。并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开展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预测其影响健康的长期效应。通过平板计数实验判断二氧化氯消毒、氯化消毒和紫外消毒等3种不同消毒方式对除铬工程菌3458的消毒效果。[结果]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除铬工程菌3458及其还原体系的LD50远大于]1.0×109CFU/mL,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肝脏,存在诱发肝炎的风险,该毒性主要来源于其载体菌株pET-28a。但除铬工程菌3458对脂代谢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原因尚不清楚,需延长实验周期进一步观察。经口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除铬工程菌3458的NOAEL为1.0×109CFU/mL,LOAEL为1.0×1010 CFU/mL,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对肝脏造成损伤,有诱发肝炎的可能,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除铬工程菌3458浓度为1.0×1011 CFU/mL的实验条件下,其还可影响小鼠肾脏功能、脂代谢和电解质平衡,且上述毒性均由其载体菌株pET-28a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除铬工程菌3458使小鼠肠道中与胆固醇代谢和免疫调节相关的菌群丰度发生变化,并使机会致病菌增多。对不同消毒方式的杀菌效果测定发现,除铬工程菌3458对含氯消毒剂和二氧化氯消毒剂敏感,其最适应用剂量分别为500 mg/L和250 mg/L,作用30 min杀菌率可达99.9%以上。[结论]除铬工程菌3458及其还原体系会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损伤小鼠肝脏,并在大剂量长期暴露中影响肾脏功能、脂代谢和电解质平衡,存在诱导肥胖、影响肠道免疫调节能力和增加机会致病的风险。因此,除铬工程菌3458在实际应用时不可直排入水,需对含菌水体进行消毒,推荐氯化消毒法。本研究提示在开展生物修复水体污染前,应注重修复菌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BL21 pET-28a作为Cr(Ⅵ)污水生物修复载体可能存在健康风险,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回收、消毒,并进一步探究其他合适的载体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