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关联性
摘要: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集团职工共39215名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3±13.5)岁,男性30405名(77.5%)。以发生ASCVD或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事件,未发生终点事件者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_(1)组(AIP<-0.273,13074名)、T_(2)组(-0.273≤AIP<-0.110,13063名)和T_(3)组(AIP≥-0.110,13078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AIP组ASCVD及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并对不同ASCVD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吸烟、饮酒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等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进行AIP与ASCVD特定终点的分析。排除ASCVD中高危人群后,进行AIP与ASCVD发生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结果随着AIP水平升高,T_(1)~T_(3)组中男性、体质指数、心率、糖尿病、高血压、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的比例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均为P<0.001)。平均随访(14.9±3.2)年,4097名(10.4%)发生ASCVD,5251名(13.4%)发生死亡。经log-rank检验分析,3组ASCVD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P<0.001),而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P=0.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脂正常人群中,与T_(1)组相比,T_(3)组ASCVD发病风险增加17%(HR=1.17,95%CI:1.08~1.27),AIP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的发病风险增加8%(HR=1.08,95%CI:1.04~1.1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函数曲线显示,AIP与ASCVD发生风险呈线性关联(P_(总体)=0.004,P_(非线性)=0.179),未发现AIP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关联(P_(总体)=0.847,P_(非线性)=0.589)。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分层分析中,与T_(1)组相比,T_(3)组在男性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6%(HR=1.16,95%CI:1.07~1.26);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9%(HR=1.19,95%CI:1.10~1.30)。与T_(1)组相比,T_(3)组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9%、58%和17%。排除ASCVD中高危风险人群后,与T_(1)组相比,T_(2)和T_(3)组AIP与ASCVD发生风险均呈现出更强的关联性(均为P<0.05)。结论血脂正常人群高AIP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无关联,与ASCVD发生风险呈现出正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且高AIP水平对低危人群AS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影响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