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刺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
俞募配穴
摘要:
目的基于“心合小肠”理论,探讨针刺小肠俞募穴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9只C57BL/6J小鼠给予基础喂养作为正常对照(NC)组;64只相同遗传背景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予高脂喂养制备AS动物模型(造模)组。持续喂养12 w后,从NC组和造模组各随机取4只小鼠,行主动脉根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是否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60只AS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M)组、针刺(AC)组、阳性药物(PD)组、针刺联合阳性药物(ACPD)组,15只/组,继续高脂喂养。NC、M组不施加其他干预;AC组针刺小肠俞募穴,1次/d,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1 d,共干预4个疗程;PD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溶液灌胃,1次/d,疗程同AC组;ACPD组予针刺小肠俞募穴加阿托伐他汀钙溶液灌胃。干预4个疗程后,检测各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各组血脂水平;行主动脉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病理形态变化和脂肪含量差异;取结肠未污染的粪便,行16 S rD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血脂检测结果:与NC组比较,M组TG、TC、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PD组、ACPD组TG、TC、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HE染色:与NC组比较,M组血管内膜重度增厚,内壁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伴钙化,管腔重度狭窄;与M组比较,AC、PD、ACPD组血管内膜增厚度减轻,泡沫细胞减少。其中,ACPD组血管内膜厚度减轻最明显,泡沫细胞数量最少。油红O染色:与NC组比较,M组血管内膜重度增厚,大量脂质沉积及泡沫细胞聚集;与M组比较,AC、PD、ACPD组脂质沉积及泡沫细胞明显减少。其中,ACPD组血管内膜脂质沉积最少,泡沫细胞数量最少。肠道菌群检测:Alpha多样性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物种多样性,使菌群丰度升高。Beta多样性结果提示,各组肠道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群落组成分析结果,在门水平,拟杆菌门在ACPD组占比最高,M组最低;厚壁菌门在M组占比最高,ACPD组最低;变形菌门在M组占比最高,AC组最低。在属水平,未分类的鼠杆菌属在ACPD组占比最高,M组最低;穆里巴库鲁姆菌属在ACPD组占比最高,NC组最低;毛螺菌属在M组占比最高,在ACPD组中最低。结论针刺小肠俞募穴能调节AS小鼠血脂水平及改善AS,可能是通过升高拟杆菌门、未分类的鼠杆菌属、穆里巴库鲁姆菌属,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毛螺菌属的相对丰度而实现的;针刺小肠俞募穴调节肠道菌群是改善AS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