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定位颈椎旋转手法
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
拉伸力学性能
因素分析
摘要: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被广泛应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但临床发现其存在一定风险。作者前期研究发现颈椎旋转手法会降低粥样硬化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但尚不明确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定位/非定位)及不同程度(轻/中/重度)粥样硬化对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新西兰兔根据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及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干预随机分为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轻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正常兔+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共8个实验组,以及轻/中/重度粥样硬化+无手法干预共3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同一程度粥样硬化情况下,不同手法干预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不同颈椎旋转手法”与“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均是影响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因素;②对于轻度及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力(P<0.05),也均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③对于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还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变(P<0.05),其最大应变也小于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的颈内动脉(P<0.05);④对于正常颈内动脉,除最大应变外,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对颈内动脉的其他拉伸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⑤结果提示,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可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颈内动脉的刚度,使其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因此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增加轻/中/重度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风险均越大,但定位颈椎旋转手法的风险并未比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