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γ-谷氨酰胺转肽酶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摘要:
目的:
探究γ-谷氨酰胺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lymphocyte ratio,GLR)水平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18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共326例,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等检查;依据计算公式GLR=GGT/淋巴细胞计数,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患者GLR、SII的值,比较各组之间的各项指标以及GLR、SII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采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别评估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确定影响AIS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别评估GLR水平、SII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γ-谷氨酰胺转肽酶、总胆固醇之间存在差异(P<0.05)。
3.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GLR平均值为11.32(8.47,15.94)、13.65(9.48,19.74)、20.57(13.12,37.24)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组间比较,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4.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之间的SII平均值为363.14(258.04,455.92)、449.83(301.07,645.83)、685.03(470.37,991.46),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组间比较,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结果显示,(以不稳定斑块=1,稳定性斑块=0),GLR水平(r S=0.317,P<0.001)、SII水平(r S=0.339,P<0.001)与是否发生CAS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
6.以AIS患者发生CAS不稳定斑块存在相关性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GLR水平、SII水平影响不稳定斑块发生(P<0.05);以CAS斑块不稳定性为因变量(不稳定斑块=1,非不稳定斑块=0),综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GLR水平、SII水平是CAS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的水平预测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18.267,其AUC为0.685(95%CI:0.622~0.749);GGT预测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46.901,AUC为0.589(95%CI:0.520~0.657);淋巴细胞计数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1.865,AUC为0.660(95%CI:0.594~0.727)。经比较后可见GLR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大于单独的GGT、淋巴细胞计数的效能。
***的水平预测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549.823,A UC为0.698(95%CI:0.622~0.749);血小板预测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238.50,AUC为0.545(95%CI:0.476~0.615);中性粒细胞计数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Cut-off值为4.365,AUC为0.660(95%CI:0.594~0.727)。经比较后可见SII诊断效能大于单独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的效能。
9.联合GLR、SII水平,绘制总和ROC曲线得出,多因素总和预测CAS不稳定斑块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95%CI:0.713~0.827)。
结论:
***患者中GLR水平、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