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
血管内介入治疗
富穿支
非富穿支
Mori分型
摘要:
目的1.评估本中心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评估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不同手术危险分层及分层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25年1月于我院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130例sICAS患者(管腔狭窄程度≥70%),根据手术血管是否为富穿支动脉将所有患者分为富穿支动脉组与非富穿支动脉组两组;根据Mori分型将患者分为Mori A、B、C三组;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预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成形术、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成形术三组,对不同手术危险分层患者选择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方式,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0例,其中男性103例(79.2%),女性27例(20.8%),平均年龄58.26±9.8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03例(79.2%),糖尿病59例(45.4%),高脂血症55例(42.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1例(31.5%);既往长期吸烟史64例(49.2%),长期饮酒史28例(21.5%)。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占82.3%(107/13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比17.7%(23/130)。
2.介入相关资料:术前完善高分辨核磁的患者共75例(57.7%);手术时间距离发病时间中位数27天[25,55]。130例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中位数85%[80%,9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中位数17.5%[10%,2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血管:富穿支动脉组共46例(35.4%),其中基底动脉13例(10%),大脑中动脉33例(25.4%);非富穿支动脉组84例(64.6%),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37例(28.5%),椎动脉颅内段47例(36.1%)。Mori分型:Mori A型54例(41.5%),Mori B型59例(45.4%),Mori C型17例(13.1%)。手术方式: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20例(15.4%),行球囊预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成形术59例(45.4%)、行球扩式支架置入成形术51例(39.2%)。
3.手术成功率与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手术成功率为94.6%(123/130),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5%(128/130)。技术失败患者2例(1.5%),30天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3.9%(5/128),5例患者出现支架相关性卒中,2例(1.6%)为高灌注综合征,3例(2.3%)为支架内急性闭塞致供血领域内缺血性卒中。
4.随访结果:128例手术成功的患者共有9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1.1%。随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7.6%(16/91),8例(8.8%)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8例(8.8%)患者于术后1年或1年以上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随访1年内靶血管同侧供血领域内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为7.7%(7/91)。
5.危险分层及分层治疗结果:(1)根据是否为富穿支动脉:富穿支动脉组与非富穿支动脉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8%、98.8%,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8.9%、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Mori分型:Mori A、Mori B型、Mori C型三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8.3%、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0%、3.4%、18.8%,其中A型与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依据手术方式: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预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成形术、球扩式支架置入成形术三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5%、98.3%、100%,三组围术期卒中或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0.5%、5.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远期随访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0%、14.3%、10.8%,其种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囊预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成形术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扩式支架置入成形术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本中心sICAS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2.危险分层后,对富穿支动脉与非富穿支动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能会提高介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3.危险分层后对Mori A、B、C三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能会提高Mori B型、Mori C型介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4.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成形术治疗sICAS均安全,但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