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党力量
经济增长
公共政策
政党
摘要: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独特现象。它不仅是民主政治有序运转的“齿轮”,而且被认为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东南亚,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政党普遍发轫于革命或改革路径,国家独立后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后发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些国家摆脱旧经济秩序的束缚、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诉求往往更加迫切,因而经济增长往往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心议程。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无处不在,影响着个体、组织和国家的方方面面。现代国家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路径。不同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大部分政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选择和执行等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是一个政治与行政相结合的连续体。因此,研究公共政策时有必要将“政党带入”。由此,本文搭建了政党力量—公共政策—经济增长的解释框架,并进一步提出政党力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理论假设。为检视理论假设,本文将政党力量细分为系统性力量、聚合性力量和自主性力量,按照这三种力量强弱程度的不同,本文将政党划分为强力型政党、稳定型政党和脆弱型政党。根据“民主多样性”(V-Dem)数据库的评分和各国政党的实际表现,本文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案例,其中新加坡执政党划分为强力型政党、马来西亚执政党划分为稳定型政党、菲律宾执政党划分为脆弱型政党。研究发现,当政党力量越强大时,公共政策的效能越高,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当政党力量薄弱时,公共政策的效能越低,经济长期低度增长。本文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案例,采用案例比较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尝试解释造成三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政党因素。首先,通过对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基本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后,本文发现两国在影响经济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非政党因素基本类似。但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执政党在政党力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制度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力量、聚合性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公共政策效能较高;而菲律宾执政党的制度化程度较弱,系统性力量、聚合性力量和自主性力量都比较薄弱,公共政策效能很低。就马来西亚而言,在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执政时期,公共政策坚持以发展主义为导向、适应性地调适与转变、保持长期的稳定性、连贯性;就菲律宾而言,纵观整个政治发展历程,公共政策长期以精英偏好为导向、更换频繁且随意废止、政策过程效率低下。为进一步检验理论假设,本文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支持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