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
机会不均等
教育公平
人力资本
共同富裕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共同富裕的远景规划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教育作为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之一,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这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同时教育的不平等具有累积效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代际流动性,从而形成“低教育-低收入-子代低教育-子代低收入”的贫困陷阱,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多项公共政策,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这一框架下有3个特征性事实:第一,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受到当前接受教育的成本(供给端)和教育的未来回报(需求端)两方面的影响,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供给端和需求端影响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决策。第二,绝大多数公共政策是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因此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对于公共政策有效性至关重要,另外,中央政府的一些手段可以绕过地方政府直接作用于目标群体,可以起到很好的政策效果。第三,公共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性有助于弥补家庭教育支出的不足,具有兜底性的重要作用。首先,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提供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撤县设区”的政策实验,刻画了地方政府由“县”至“区”转变之后的政府职能和激励的变化,即县级政府的“发展优先”转为区级政府的“民生优先”。县的管辖区域主要是农业生产区,相应的县政府的职能重心是服务当地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快速发展,而市辖区在本质上属于城市的行政分治区,是地级市根据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需要而设置的。本文还研究了这种转变之后的行为变化。县改区之后,大部分财权上收至地级市政府,原来县级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决策权被大幅削弱,与此相对应,原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济发展的义务也随之上移,其支出的责任也相应降低。因此本文发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增大了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的占比,破除了教育资源行政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化。教育的均等化不仅提高了居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还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受政策影响群体的长期收入提高8.67%,消费提高了16.79%,并且消费结构也得到了相应升级。同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显著降低了县区内部的不平等,地级市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次,中央政府虽然不直接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但是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本文利用2007年实施的“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讨论了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发现,国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显著提高了学龄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长期收入,并且显著降低了政策县的不平等程度。这意味着中央政府针对农村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是有效的,不仅有利于降低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同时还显著降低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说明,虽然专项转移支付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是说专项转移支付就应该逐渐在中央的转移支付体系中退出。专项转移支付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更多是配套的制度不完善所致,而非专项转移支付本身的问题。最后,从政策的角度看,大多数政策从供给端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能措施,例如如何增加供给,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然而,政策的施行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和家庭决策的联动性。以教育为例,本文利用国家5A级景区的评选作为收入冲击的代理变量,讨论了机会成本在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本文发现,5A景区的创建显著提高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创造了相关就业岗位,这无意中提高了当地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造成了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下降。并且,本文还发现,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下降会在长期内降低劳动力市场表现和认知能力。由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的预算约束更大,更有可能因为教育机会成本的升高而辍学,从而恶化了收入差距,不利于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实现。基于上述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从理论思想、研究视角和实证方法3个方面具有边际上的贡献和创新。具体如下:在理论思想上,本文在统一的框架下考察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力资本和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大量文献均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缺乏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尤其是针对如下两个重要问题仍然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入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在本文的分析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