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耕地保护
公共政策
政策传播过程
政策传播效果
影响因素
摘要: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从1981年《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开始,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有效遏制了耕地流失、提升了耕地质量,但是耕地数量减少大趋势仍在持续,耕地保护的有效性有待提升。耕地保护的有效性既取决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也与政策执行及传播密切相关。科学的政策传播有利于政策受众知晓政策内容并贯彻执行,从而有效提高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学术界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执行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耕地保护政策传播的关注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开展耕地保护政策传播研究,以期为提高耕地保护有效性提供依据。
本文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以宜城市为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政策传播的“5W”理论和“认知-态度-行为”理论为基础,将传播过程分为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四个环节,将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三个维度,探讨研究区耕地保护政策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得出以下结论:
(1)在研究区,政策传播主体以村干部为主,他们担任解释者和把关者的角色。政策传播的内容不够通俗易懂,需要进行再优化。政策传播渠道较为丰富,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新兴媒体日益强盛。传播受众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但仍普遍支持耕地保护政策,其中种田大户的作用日益突显。
(2)研究区的传播效果现状:认知、态度、行为效果这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22、4.38、2.76;整体传播效果为3.79。总体来说研究区的耕地保护政策传播效果较好,但认知、态度效果与行为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
(3)运用SPSS28.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发现影响耕地保护政策传播效果的6个假设因素(传播主体专业性、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方式趣味性、传播频率,传播内容易懂性、传播内容实用性)均对传播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依次为0.035、0.042、0.203、0.065、0.042、0.159。
(4)经过调节作用分析发现,传播主体专业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到职业、可利用的耕地面积、由耕地产生的收入等变量的调节作用影响;传播主体权威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到年龄变量的调节作用影响;传播内容易懂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到职业、耕地面积等变量的调节作用影响;传播内容实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到性别、职业、耕地面积、耕地收入等变量的调节作用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为更好促进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传播,本文提出四条政策建议:提升政策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升耕地保护政策的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充分挖掘不同传播渠道的价值、探索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