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乘用车
本地偏好
价格联动
产业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
摘要:
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如何实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各项政策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下,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大国风采。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包括北美、欧洲、日本在内的各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了一定的经济衰退。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担当起大国重任,亟需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畅通国内大循环、繁荣内部经济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然而,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参与区域间经济竞争、利用行政权力维护本地企业利益并实施贸易壁垒,造成了中国内部各区域间市场分割长期存在的局面。市场分割导致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资源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民福利受损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减少区域间市场分割和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是实现经济内部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有效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地区间分散狭窄的市场从分割走向聚合,实现资源的充分自由流动和地区分工格局的重塑,使各地区有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汽车作为中国各地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能否高效地实现市场整合,对于拉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汽车产品具有极长的产业链,对各地区的生产、就业、税收等都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其发展是中国实现经济内循环的核心和基本前提。在中国,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政府为扶持产业发展、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常对产业进行一系列制度上的干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行业经历了由供给不足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虽然有利于激励本地的汽车消费,但同时也无形中歧视了外地汽车产品,构筑了无形的贸易壁垒,不利于区域间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本研究立足于上述大背景,以中国乘用车消费市场为分析对象,证明各地区汽车市场存在本地偏好并估算汽车市场分割的程度,分析地区间汽车价格差异的本质原因,评估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产业本地偏好的影响,并探讨财政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促进汽车市场整合的作用与功效。与以往文献相比,本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本研究从实证上证明,中国的乘用车产业存在明显的本地偏好。利用2009—2013国产乘用车全样本数据,发现汽车企业在其总部所在省区的市场占有率比非本地车企平均高2.7个百分点。但这一本地偏好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轻微下降,即中国消除汽车市场分割的努力是有所成效的。实证结果进一步显示,乘用车民营与合资企业比国有和外资企业的本地偏好程度更高,同时大型集团下属企业更偏好本地市场,并且不论乘用车总部位于哪个经济区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本地偏好。为排除内生性问题,本研究以乘用车总部建立当年所在省份的铁路里程与公路里程分别作为工具变量,进一步证实了乘用车的本地偏好现象。其次,本研究利用1995—2005年中国20个地级市汽车价格面板数据,分析了造成汽车市场分割的具体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经济因素、企业因素与地理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汽车产品在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同时,价格联动分析显示汽车价格与汽车生产资料价格存在相关性,格兰杰因果检验也证明了汽车产品及汽车相关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也就是说,汽车相关产品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市场一体化,汽车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也能够间接推动原材料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本研究进一步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乘用车价格与相关产品之间的价格联动效应,证实相关品市场一体化与乘用车市场一体化的传导关系。再次,本研究基于1980—2021年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出台的所有汽车产业政策构造政策数据库,发现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分阶段变迁、渐成体系,并且地方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联动性,地方汽车产业政策随着中央汽车产业政策的走向而迅速调整并落实了中央政府的大部分规定。然而,地方政府对于扶持本地汽车产业有明显的偏好。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2009—2013年内各省区发布的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以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乘用车本地偏好的影响,发现产业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汽车产业本地偏好的增强。本研究还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测算出我国乘用车销售的地区间贸易壁垒的具体数值,发现贸易壁垒相对较小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乘用车市场一体化的进展卓有成效。最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对区域间汽车市场整合的作用却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本研究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背景,利用1995—2005年中国20个城市的汽车价格监测数据,研究对内陆地区倾斜性的转移支付政策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