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制度建设
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提高,社会环境总体稳定,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包括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一直是学者所研究的重点。公共政策是社会价值选择和多元社会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它扮演着公共利益的调配角色,在政府调控市场经济与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系统的核心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代表和保证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公民参与的根本所在。在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道路上,提高普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对公共政策起到良性的影响,且通过这种和政府协商,就关乎公民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适应现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发展。公民应该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部分,这也是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赋予公民权利的一种表现。只有积极调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证地方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首先是从公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概念入手,明确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概念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方向,对目前公民参与不同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研究,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能够为后文解决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使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尽可能搜集资料,在对现有的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环境、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等,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我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对这些困境进行比较,比如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公民参与能力的不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程度模糊、公民解读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存在一定偏差、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定位不准确等,得出了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在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结论。因此,要解决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先进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并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及方法。另一方面,应该尽快构建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机制,完善我国公民参与的渠道以及完善制定公共政策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只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环节,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性的、全员性的工程。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应当注意共同推进各种综合措施,使得强化公民参与能够真正让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地方政府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