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政策
法律规制
社会公众
法治化
摘要:
公共政策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也会涉及到社会、团体以及每个个体的最基本利益。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共政策具有核心作用,它既可以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能力提供基本的指引,又可以为他们的管理行为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公共政策既区别于国家的法律,又区别于行政决策,又与法律具有密切联系。由于类似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行为作出,是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涉及的群体较多,涉及的利益较敏感,直接关乎到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秩序状态。所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行法律规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会使公共政策在制定时忽略社会公众的想法和要求,制定出的公共政策必然会偏离基本社会公共利益,无法达到公共政策的基本制定目的。从规制的角度来讲,众多公共主体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对于公共领域的管理,应当建立一个有序的参与秩序。这不仅不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否定,而恰恰是完善公共政策的最佳途径。通过法律规制的方式,实现各方主体正常渠道的参与,达到公共政策制定的预期理想效果。公共政策的法律规制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政策制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公共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管理职能,掌控着国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权力、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方式。要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有序的配置,就必须从制定规则的源头出发,实行依法治国,用法治思维完成制度的设计,从源头上规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只有法律规制下的公共政策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采取法律规制——法治化,将会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从而不断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本文所研究的公共政策仅限于社会领域公共政策的法律规制。在论文的第一章中首先对公共政策的法律规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学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以及公共政策与其他相近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理清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是对公共政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状的延伸挖掘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法律规制的需求。接下来第三章、第四章就是对域外公政策制定的探讨,并在分析借鉴域外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上之上对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进行反思。最后一章,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政策法律规制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通过规范议程启动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方式、注重适用评估和再评估机制、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公共政策的从动议到执行都在法律的规制范围之内。本文的结论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社会公益性,受公共权力扩张本性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正当性,同时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拓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方式,扩大政策制定的民主性。主要可以通过实行信息公开和建立民间思想库,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通过法律规制的方式将这些民主化、科学化实现的方式固定下来,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法治化。要真正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律规制,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评估与再评估以及政策的制定的责任追究方面切入。尤其是责任追究机制是实现公共政策法律规制的保障措施。根据责权利基本管理理论,只有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充分考虑制定的后果及其责任,才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科学论证,反复推敲,使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也只有在健全明确的责任追究体系保障下,才能真正的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决策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