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转型
公共政策
摘要: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经济特征。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典型事实是:1、稳定的宏观税负。稳定的宏观税负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典型特征,也是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2009年至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率依次为 17.1%、17.7%、18.3%、18.6%、18.6%、18.5%、18.2%17.6%,一直稳定在18%左右。2、持续大量的基建投入。2009年至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当年 GDP 的比重依次是 17.7%、17.7%、14.2%、14.9%、16.3%、18.1%、20.0%、21.4%。基础设施投资不宜过低,否则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也不宜过高,否则会过度推高整个经济的折旧成本,造成经济资源浪费。3、生育率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查数据,2006~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385、1.453、1.478、1.374、1.187、1.04、1.256、1.235、1.278、1.047。独生子女政策已经终止,“单独二孩”政策升格为“全面二孩”政策。4、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2008~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 9.0%、8.7%、10.3%、9.2%、7.8%、7.7%、7.4%、6.9%、6.7%、6.9%。总体上看,经济增长率是呈下降趋稳的走势,2015年以后增长率更是连续低于7%,政府正努力寻找新的增长动力。5、收入不平等程度居高不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多年来,2003至2016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 和 0.465。在这些社会经济特征下,传统的理论与政策工具是否仍旧有效?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加以解决。本研究从财政政策的增长激励效应、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财政透明度如何影响PPP投资、要素流动如何影响城市经济转型这四个角度,探讨新时期公共政策制定与经济转型问题。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客观上要求政策制定者与时俱进的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加以应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新时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依次是:(1)财政政策的增长激励效应。针对稳定的宏观税负和持续高额的基建投资两大典型社会经济特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求解财政政策均衡解。经过理论分析得出:当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带来阻碍作用时,为了促进均衡增长,应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比重;当税收负担过重阻碍经济增长时,为了促进均衡增长,应该降低税收负担。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稳健地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认为,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对于二者更加要灵活审慎的加以把握,就宏观税负和基础设施两者而言,均可以考虑进行总量上的微调和结构上的优化。就财政政策的增长激励效应而言,两个重要工具——税收负担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保持多年不变了,表现为:稳定的宏观税负和持续大量的基础设施支出。进入新常态以来,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企业税负亦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重要手段。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际,降低企业税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主要的应对措施。我国也似乎正在逐渐步入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以及宏观税负的总体变化趋势也与西方如出一辙:2014年代表性民生支出如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为10176.81亿元、5043.72亿元和1596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1%、12.57%和10.20%,2014年企业所得税收入为24642.19亿元,同比增长9.88%,增幅同比下降4.2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税负事关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以及新常态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已成为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针对中国基尼系数持续居高不下的现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视角,通过分析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较为细致的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就全国层面而言,财政转移性支出对缩小城乡人均收入比起到了作用,同时财政转移支出能够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并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效应更强一些;就地区层面而言,东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几乎没有作用,或者只有微小的扩大趋势;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小的扩大作用;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作用。就财政转移支付的